中国的父母总是过分地关心孩子的事情。孩子遇到困难了,他们比孩子还忧心忡忡;孩子出现失误,他们就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父母心理卷入度高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心灵空间,同时也剥夺了自己的自由空间。 心理卷入程度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观: 1.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孩子在物质生活上依赖父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依赖孩子。用成人功利的价值取向要求孩子决定取舍,当孩子的发展不能满足自己的期许时,则产生教育职能被剥夺的焦虑。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孩子失去自我,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观察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一种孩子对父母的指引全盘肯定,对父母过于依赖,形成思维惰性,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种是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全盘否定,陷入盲目的敌对之中,强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使孩子失去自我效能感,激化亲子矛盾。当今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孩子所接触的信息管路的极大丰富,以及青春期孩子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对事情的后果预测不足等因素,的确加大了父母的教育压力。但父母对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认同,全面侵入孩子的生活领空,会造成孩子自我形象低下。孩子会将自身许多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都归因到父母的教育问题上,激化亲子矛盾。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而存在,第二次诞生则是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人而存在。生理的“成人感”使他们不能容忍完全被父母掌控的局面。那么父母如何顺应孩子的成长,使自己的引领不成为孩子的牵绊呢? 1.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剥离 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过于卷入。父母不可能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他的一切选择做主。为了孩子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现在就要培养他们,在我们还能关照孩子的时候,尽力帮助他们锻造丰满的羽翼。当有一天孩子需要搏击长空的时候,我们会坦然地说:我的孩子是好样的。 2.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素质 自主性素质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允许孩子偶然做不明智(但不是不安全)的决定,记住孩子同样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3.把握孩子对亲子情感的需求值 在一些问题家庭,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被冷落;渴望得到自由的孩子被父母强行“溺”在“爱”中,不得自由呼吸。 孩子长大了,父母要牢牢记住:“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如果希望推动孩子,就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找出其自身的价值观,以平等的方式创造、增大或转移孩子在乎的价值,使孩子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父母不能“教导”孩子,而应该在陪伴中引导孩子去学习,使孩子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和选择。 一些大学生表示尽管身在外地求学但却觉得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更近了。因为有了距离,彼此留有了心理空间,情感却在宁静中显得更加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