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父母,首先要修好自己 张德芬一直认为,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做一个好人,很开心的人,内在的智慧也会出来,才有能力教育孩子。修好自己,心境转,外境不会不转,好的转变就是这么来的。 张德芬从来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我必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了解周围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修炼自己的心灵,都必须从学习开始。我发现,在我心情很不好的时候,也是儿子情绪焦躁的时候,我在影响他。” 有一天早晨,张德芬听见儿子大声叱责他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张德芬很不高兴,想出言阻止儿子。但是,她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地出门?这不正是自己一贯以来对他的态度吗?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她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母亲的感受。 张德芬的肠胃不好,深受便秘之苦,正因为这种紧张恐惧心理,让她很重视孩子的如厕习惯,早晨排便成了每天不可少的规矩。她觉得这样不仅对健康有好处,而且也减少了外出时找厕所的麻烦。为此,她每天都会对孩子监督、唠叨提醒。但是有一次,她发现女儿骗她,一下子让她大发雷霆。 冷静了之后,张德芬想,为什么“固定时间如厕的规矩”对有的妈妈来说,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可对她来说,却“格外重视”?这其实都是缘于自己的过度忧虑。 当她看到了这些,放下自己的担忧,也意识到上厕所也是管不来的。女儿所以撒谎,是出于对妈妈的防备。很多时候,我们借“管教孩子”之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此宠坏了他们;防止他们受到危害的动机,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张德芬说。 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 张德芬出身于一个家教严谨的家庭,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在严格的约束之下,她学习好样样优秀;不幸的是,她也因此丧失很多童年、少年的乐趣。 从小,母亲给了张德芬很多担心:去游泳,妈妈说不许去,淹死怎么办;爬山,妈妈说不许去,摔死了怎么办;张德芬喜欢吹笛子,妈妈说吹笛子对肺不好,坚决反对…… “我父母非常爱我,相对的管教就很严,对我的约束比较多,所以那时候,我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有很多自由可以做这做那,不知道有多羡慕。”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给了他们较大的空间,享受一个孩子该有的自由和玩乐。 “妈妈爱我,但是不知道怎么照顾我。她真的投入了全心在爱她的小孩。她自己也感慨地说:只知道养,不知道教。我现在只有理解她,原谅她,才不会重蹈她的覆辙。”长大之后的张德芬,日渐明白: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但我们却拼命投射担心的能量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而美其名为“我爱你,关心你”。而我们之所以会担心,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去承受、接纳自己对未来无名的恐惧,只好投射出来在别人身上,以为这样自己可以好过些。受害的却是我们所爱的人。张德芬相信,接纳当下便是最直接的修炼,比如:当她担心孩子过马路的时候,她看到的是自己的不安全感、自己的焦虑,而真实的情形是小孩子们都知道保护自己,安全度过是生命的本能,“我应该放下担忧”。 有一次,儿子回家心情很不好,很焦虑的样子。张德芬温柔地问孩子是否身体不舒服。这时候,他从书包里拿出一张老师的留言条给妈妈。上面说,他白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骂脏话。儿子很怕妈妈骂,一直担心着,没敢拿给妈妈看。 这时候的张德芬没有责怪孩子,反而安慰起他:“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很后悔,你要原谅你自己。”张德芬知道,这时候,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全心接纳,让他感知到父母一直站在他这一边,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包容,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在张德芬看来,孩子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坏就坏在父母对这些孩子身上自然流动能量的态度。 当孩子有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办法帮助他立刻消除(买糖果给你吃,别哭了/再买一个给你就是了,别伤心/明天我带你出去玩,别气了),就是否定他的情绪(还有什么好哭/好气/好怕的),要不然就是打压(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不准发脾气,小孩子凭什么生气)。无论采取以上任何策略,孩子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自然那些自然生命能量也从来没有离开。 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会不会宠坏孩子? 张德芬说,不会的。这样只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比如,小孩子在吃饭前要吃糖,你不给他,他生气地在地上打滚。这时候,你把他抱起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吃糖,那个糖真的很好吃,妈妈也想吃,但是现在要吃饭了,吃饭以后,妈妈和你一起吃”,孩子如果还继续哭闹,你可以说“哦,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好生气,好伤心,我们让你摸摸它,跟它打个钩钩,说好吃完饭就吃它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情绪可以充分地被理解,而且他也可以自由地发泄情绪了。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了用替代品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还有那些工作狂。如果你去压抑孩子,那样更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