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作 者:
林红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小雨是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因为经常动手打同学,被学校停课,老师建议家长带他来看心理咨询师。

      小雨也很苦恼,他告诉我:“打人痛,我也痛,其实打完我就后悔,怎么又打人了?老师又得让我回家了。我不想打人,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一到关键时候就忍不住。”那么,小雨为什么打人呢?

      我和小雨的爸爸妈妈正在谈话时,坐在诊室外面等候的小雨突然很生气地跑进来,挥舞着小拳头,嚷嚷道:“他再看我,我就打他,他凭什么这样看我?!”原来,在楼道里,小雨发现有个小朋友盯着他看。我好奇地问:“他看你有什么不好吗?”小雨气哼哼地:“他那么盯着我看,我觉得他的眼神不对。”爸爸妈妈表示小雨平时就是这样,老把别人往坏处想。他们生气地指责小雨:“你说别人盯着你,你为什么盯着人家看?你说人家眼神不对,你又是什么眼神?”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小雨有点儿急了,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还争辩道:“他的眼神就是不对,我反正不像他那样的表情。”我示意小雨的爸爸妈妈停下来,不要再责备他。孩子生气的情绪感受是真实的,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苦恼,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他为什么苦恼。看着小雨的眼睛,我真诚地对他说:“我能理解你,小雨,你觉得他的眼神不对,你很生气,是吗?”小雨仿佛遇到了知音一样,频频点头。我接着引导小雨:“让我们好好想想。这个小朋友看你的眼神怎么不对了?你觉得他是不怀好意?是瞧不起你?还是别的什么感觉?”小雨歪着头,转着眼睛,很认真思考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我看不出来是什么,就是觉得那眼神特别扭,他肯定往坏处想呢。”我对小雨说:“其实这些只是你的感觉,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有没有可能他并没有恶意,而是你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小雨好像恍然大悟的样子,不容分说,把爸爸妈妈推出房间,关好门。当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时,小雨凑到我跟前,有点儿紧张,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么丑,他那样盯着我看,肯定不安好心,我就想用拳头把他赶走。”

      听了小雨的话,我心里真的很难过——我心疼他。看来,小雨一次次大动干戈,大打出手,其实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仿佛是一只貌似强大的纸老虎,在外表强悍的背后,他内心的苦与痛又有谁知道?!看着小雨端正的五官,我用欣赏的口气对他说:“谁说你长得丑了?瞧这宽宽的额头,大大的眼睛,笔直的鼻梁,我不仅不觉得你丑,在我眼中,你还很英俊呢。更关键的是,你有智慧,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了,还愿意寻求帮助。”小雨笑了,笑得很开心。

      那么,小雨为什么会缺乏不安全感呢?后来,在和小雨爸爸妈妈再次交谈时,我了解到,小雨小的时候很调皮,他爸爸经常打他。结果越打,小雨就越爱在外面惹事。小雨妈妈对小雨是什么态度呢?小雨爸爸说:“她对孩子没有一点儿耐心,特容易起急。从小,小雨往她身上爬时,她就不耐烦地往外推;碰她一下,就嗷嗷叫,对孩子说话特别生硬。”听了小雨爸爸的话,小雨妈妈情绪很激动,她承认自己对孩子确实没有耐心,但是认为这一切小雨爸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在单位烦,回家也得不到什么温暖。我说什么,他都不理我,就像没听到一样。和他吵不起来,我就冲孩子发火。”妈妈叹了口气,“说实话,我现在觉得他(指小雨)是一个负担,要是没孩子多好啊。我真是不适合带孩子,给带得这么糟,”小雨的爸爸妈妈很不理解小雨,他们说:“小雨一直认为我们不爱他。别人给他一块巧克力,或者哪怕跟他多说一会儿话,在他看来都比我们亲。”

      故事中的小雨就是一个典型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从小小雨要与妈妈保持亲近,包括身体的亲近和情感的亲近,但妈妈不接纳他,拒他于千里之外,而爸爸又经常打他。小雨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表现出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自卑、缺乏安全感。儿童通常与母亲形成第一个依恋关系,这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整个童年期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假如这个关系是满意的体验,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受,因而,更可能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很明显,小雨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失常的,而这种失常的亲子依恋关系还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关系:认为自己很可爱的孩子会期待与他人的积极交往,认为自己被排斥的孩子可能会带着消极的期盼去接近他人。小雨从对爸爸妈妈的不信任,到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比如,与同伴的关系总是“不是打就是跑”的类型,要么攻击他人,要么躲避和退缩。

      依恋关系有进化的基础。婴儿自呱呱坠地起,因为弱小,需要照顾,为了生存,婴儿就发展出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方式,如饿了、尿了会哭泣;保持父母注意力和兴趣的方式,如笑和发声;以及获得或者保持与父母接近的方式,如紧跟着或身体挨着。可见,依恋的生物功能是生存,心理功能就是获得安全感。

      正常的依恋应是亲子彼此反应及时和准确。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饿了要及时喂奶,尿了要及时换尿布。当孩子开心地笑时,父母同样也要及时回应孩子开心的笑容。如果妈妈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儿童会非常自信,会把妈妈当做安全的天堂。在最早的几个月里,母亲对儿童的需求如果能作出及时的回应,表达出一种关爱和在意的态度等,对培养孩子早期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因为父母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回应,会使孩子得到预期的反应,在生活中体验到他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是有效的,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期望,产生安全感和自我满意感。一般来说,有充足安全感的儿童更有可能成为受同伴欢迎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