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春期逆反

作 者:
孟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几个误区]

      其一,逆反行为不是青春期的专利。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清晰后,逆反的可能就有了,很多孩子两岁时就有了典型的逆反行为了。

      其二,青春期的孩子也未必逆反。在孩子心目中具备威信,对孩子采取民主和包容的态度,两者相结合,逆反行为就通常不会出现。

      其三,逆反不等于糟糕。首先应该知道孩子对我们言听计从毫不忤逆并不就是最好的,孩子缺乏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才是最可怕的。其次,父母是很多孩子一生中挑战的第一个权威,挑战权威是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

      [解码青春期逆反]

      他们的身高和体力,越来越接近一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意识空前强烈,但未必有真正坚强的意志,却充满激情和意气。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长大,但是他们却非常讨厌别人把他们当作孩子,他们总是极力维护和证明自己的独立自主,尤其是在同伴面前,他们喜欢做一些父母和老师不知道或者不允许的事情。可是在父母眼里,他们当然还是孩子而且永远都是孩子,这是形成逆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有主见,他们由于对同龄人的认同过于依赖而大大消减了自主的程度。他们过于害怕被同龄人讪笑、孤立和疏远。换而言之,他们在同龄人群体面前是十分“从众”的,他们过于看重伙伴们对自己的看法,很少能真正的坚持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向孩子传递“敢于孤独”的经验。

      造成逆反的第三个常见原因是,经过生活的洗炼和社会的打磨,作为父母的成年人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有着太多的不同。

      孩子们不更世事,父母们阅尽炎凉;父母们上有老下有小,要奔波求生,人到中年万事忙,孩子们,除了学习并没有更多的责任。一岁年纪一岁心,相差二十多岁的两代人之间的志趣,的确隔着山山水水,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社会巨变背景下的两代人。

      许多孩子狂热地追求时尚,或者表现对思想和艺术的热衷,充满了虚荣心、浪漫的幻想以及对生活的各种感觉。而成年人则往往更为务实,因为阅历较多而变得对很多事情十分麻木,他们常常坚持问孩子“那有什么用”、“想这些干什么”。这种差异是导致青春期孩子在父母面前保持沉默或者“阳奉阴违”的最主要原因。

      [对策]

      第一、学会包容,并向孩子学习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观念冲突,通常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比我们幼稚,其二是我们比孩子麻木。

      对于前者,我们应该更耐心、更宽容,在尽量寻求更有效方式的同时,也要允许孩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对于后者,是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吸收新鲜的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如对科技产品的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对此我们成年人要有适当的自我怀疑。或者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成长,我们成年人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而就此来讲,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从孩子身上得到启发,他们对于文化和真理的敏感和认真、对于自己未来的积极心态、对于人生的欢娱态度、对于美和艺术直接的感受等,都是被生活和岁月消磨的不成样子的我们所缺乏的,这些都是我们变老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有一丝清醒,我们真该抓住向他们学习的每一次机会。假如我们能够这样做,不仅对我们大有裨益,对我们的孩子也是一种极大的财富,在我们和孩子成功交流的同时,他们将向我们吸收我们在阅历、判断力、自我克制、处世经验、坚强程度等各方面的优势,这种孩子在同龄人中自然鹤立鸡群。

      第二,树立威信,融洽关系

      在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人格、思想观念、综合能力、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语言等许多方面给了孩子相对固定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假如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没有什么威信,而且亲子关系不好,那么逆反就难以避免。而且亲子之间一旦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对立,逆反就不仅是短暂的,逆反情绪还将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这种逆反在我们成人世界中也很普遍,所谓“因人废言”,幼稚偏激的青少年自然更容易受这方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不是孩子自己愿意逆反,而是因为父母没有威信,孩子感觉你不值得去听从,或者孩子和你关系比较疏远冷漠,孩子不愿意去听从你的建议。

      第三、学会退让,尊重孩子

      事实上,青春期是孩子最敏感、最易变的时期,他们心灵成长需要在各种困扰和阵痛中完成很多任务。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保留些微妙。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必须要求孩子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即便是我们必须要求孩子,往往也没有必要像现在这么着急。

      父母们一个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期望孩子像电脑听从软件的指令一样听从我们的建议,这当然是不可能,人和电脑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自我能动性,所以,你想改变的行为,一定要想办法让他自己产生改变的念头,而不是督促、批评、催促,无论我们想如何引导孩子,我们都应该从尊重孩子的自主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我的经验是,在你还没想到好的方式之前,就先不发言。可能,有的父母会说,那难道任孩子为所欲为吗?当然不是,事实上这时候不发言、保持谨慎、凝神思考,才是对孩子和自己最负责的行为,事实上,教育者首先要养成的习惯就是想好了再说。没想好就去做只能让事情更糟,最后弄得孩子讨厌我们,我们也不相信自己。

      第四、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的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常常反复强调,变为唠叨,这在母亲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殊不知这样往往导致事与愿违。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父母们往往却意识不到,打个比方,我们第一次乘公共汽车,对于汽车上播放的诸如注意安全、给老弱病残让座之类的公益性的播音,可能会比较注意也愿意遵守,但是假如我们经常乘公共汽车。我们就会对这样单调的口吻的不断重复,产生厌倦,甚至视为噪音。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话变成“公益播音”,从而让孩子充耳不闻,产生厌倦,据有关调查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把唠叨作为最讨厌的父母的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