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一个孩子,从小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很累,他并不了解;母亲为他做了很多,他不但不感激,有时还冲着母亲发脾气。一次母亲问他,为什么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你还不满意?孩子的回答让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说:“太阳光热了还会烤死人呢!”

      起初,母亲觉得难以理解,孩子怎么会这么无情无义呢?但是,经过仔细琢磨,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在困的时候,睡觉是他的需求;人在饿的时候,吃饭是他的需求;孩子在成长的时候,发展是他们的需求。有了需求,困的人会寻找机会睡觉;饿的人会想方设法进食;成长的孩子会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以求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认可。所以,需求就是动力。如果非得让困的人吃饭,让饿的人睡觉,让成长愿望强烈的孩子总是做与自己的正常需求有距离的事情,虽然意图原本都是好的,但引来的结果难免会不和谐不愉快。

      家长的给予与孩子的需求之间的差距

      在家庭中,亲人们把自己所能提供的营养给了孩子,把自己所能投入的关注给了孩子,把家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论是经济宽裕的人还是经济拮据的人,不论是知识型的人还是体力型的人,舐犊之情、望子成龙之心让每一位家长都在为促进孩子的成长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凡是家长能够想到的,他都可以为之去付出所能给予的一切。有许多的人和事甚至能够感天动地。

      然而,有多少家长想过,当我们省吃俭用,把尽可能好的物质享受给了孩子,让他们不再去体验我们有过的艰苦经历的时候;当我们吃苦受累,把生活的重担全都挑起,让他们只顾学习,不要为其他事情操心费力的时候;当我们舍去自己的事业和发展,集中全力陪伴孩子左右,取代了孩子与小朋友正常的交往玩耍的时候;当我们带着刚出校门的孩子,直奔为他们选择的各种课外补习班特长班,又忙着为孩子做着笔记、背着要点,甚至学得比他们还卖力的时候;当我们的物质条件优越到让孩子只看到物品从超市买,钞票从银行提,出门坐小车,保姆管干活的时候……我们的付出是孩子真正的需求吗?在我们的付出背后,孩子成长了多少?是否达到了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他们快乐吗?

      去年春天,我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东部区征求意见会议。会议期间安排了儿童论坛,让孩子们自己主持研讨。他们通过绘画作品、演出小节目、自由发言、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提问等形式,围绕未成年人保护踊跃地发表意见。其中,关于未成年人应该拥有的权利,他们就提出了二十多条。大概有平等权、健康权、休息权、娱乐权、交往权、选择权、参与权、发言权、经济权、管理权、批评权、申辩权等等。有的孩子在发言中谈到:我们喜欢做的事,家长不喜欢;家长喜欢让我们做的事,我们不喜欢。问他具体指什么,孩子说:只要我们学习,家长就高兴;只要我们玩,家长就不高兴。

      两年前,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做关于《离异家庭家长教养方式与子女身心发展状况的研究》课题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孩子的话语也同样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一个未成年犯这样说:“父母对我的教养方式是强迫性教育,每天让我处在一种紧迫之中,没有一点空余时间。完成学校作业后,看专业辅导光盘,周六周日参加补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学习以外没有注重别的。他们的感觉是,只要给我准备好了衣食住行就是最大的关心,忽视了我的个人爱好和业余生活,没有一点个人选择的余地。因此,我的逆反心理很强。”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好,爱好非常广泛的孩子,到了未成年犯管教所后,他的特长得到了发挥,成了那里乐队的多面手。

      一个初二男生谈到:“我妈妈管我可严了,练习册买了好多,放学后不停地让我做练习,差不多每天都要做到十一二点,压力特别大。有时我挺感谢她,有时又挺恨她。希望妈妈不要给我太大的学习压力。”另一个同年级男生说:“父母对我有点严,双休日只有中午和晚上让休息,其他时间都让学习。家长注重分数,干啥也管,我感到压力挺重。我喜欢读侦探小说,而家长非让我读寓言。我希望多给我一点时间和自由。”看着他瘦弱矮小的身材和没有一点笑容的表情,一位参加调研座谈的专家问道:“你觉得幸福吗?”他低头不语。

      家长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正常需求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是家长不爱孩子吗?不是。他们爱孩子远远胜过自己。那么是孩子不懂事吗?也不完全。孩子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问题出在了家长的教育方法上。家长只想到了自己的好心好意,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发展地位,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最主要的是忽略了孩子的正常需求。家长对孩子的认识落后于他们的身心发展,以至于一些家长对自己深爱的孩子并不了解,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茫然。

      在以往我接待过的家庭教育电话咨询中,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感到压力很大,一口气能够列举出一大堆问题。听完了家长的陈述,我请他们再说一下孩子的优点,家长觉得有些为难,考虑许久说不出多少。有一位初中生的家长甚至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优点。我说这怎么可能呢,家长解释说是真的,他们老师也这么说。

      听了这样的话,我心里很难过。家长为了让孩子成长得好,总想帮助他们改正所有的缺点,让他们没有任何瑕疵,以达到想象中的完美。可是眼睛都盯在了缺点上,久而久之竟然在自己的视线里流失了孩子的优点,忘记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在最疼爱他们的人那里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认可和鼓励、支持,他们的正常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出现因限制过多某些才能不能正常发挥,因精神贫困而引起发展的动力不足,或因希望破灭而出现一些丧失理智的行为。近年来,发生在亲子之间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不该发生的事情也有所增长。有些事情不能不说是与忽略了孩子的正常需求而爱得过头和爱得偏激有关。爱得过头,成了指责、抱怨,甚至仇恨;爱得偏激,让孩子和家长的心路越来越窄。如果能够早一点让家长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需求,因势利导,促进孩子的发展,也许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会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合力,更多的亲情,更多的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