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政府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准择校(民办学校除外),但现在还是有众多家长千方百计要为子女择校。择校凸显出当代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北京市海淀区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5所中学(分别是重点中学、一般完全中学、纯初中、私立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中随机抽取407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68份,其中择校生家长的问卷242份,这表明择校比例已达66%。鉴于择校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我们不妨先放置争论,走入择校的“万花筒”,帮助家长认清楚是否需要择校,择校究竟该如何抉择。 一、择校的三大误区 教育是一门研究未来的学问。为孩子的未来奠基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由未来溯源,就渐渐地影响到现在的选择。诚然,未来不等于现在,但正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才使我们不得不在现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求得在未来的角逐中胜人一筹、先人一步。具体来看,不同的家庭对择校也进入不同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型。 盲目跟风型。一些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多地愿意跟随大流,大家说这所学校好,他也就认同了这所学校;大家都去报民办中学,他也积极地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这所学校学习,对孩子自身缺乏全面、科学的了解。 名校崇拜型。因为一些历史及社会发展的原因,各地都有一些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这些学校一直以教育教学的卓著成绩而为社会所认同,被称为“名校”。社会对其的印象有“光环效果”,在其中学习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拥有一些优越感。部分家长认为“一跃龙门百事高”,不顾实际情况,非读名校不可,甚至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为了使孩子进入名校学习而在所不惜,认为孩子一入名校就能“出土就开花,开花永不谢”。 父母意愿型。略有“脸面”或过于自尊的父母,为子女择校并非出于对子女未来学习的考虑,而是为了能有面子,或者,父母强将自己选择的意愿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考虑孩子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感受。 升学对孩子的后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家长,为子女入学筛选学校无可厚非,但择校必须从孩子的学习现状、学校水平、距离远近、经济能力等方面权衡利弊,不可盲目。择校的依据是对自己孩子特点、水平与需要的认知,稀里糊涂地跟着风潮走,肯定是不科学的。试想,如果一个能力有限的学生勉强被送进重点校、重点班,考试总是倒数几名,事事不如人,结果会怎么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期下去,就会甘于人下,不思进取甚至厌学。这样的结果,肯定没有家长愿意看到。 二、择校的四大策略 现代社会中,信息和机会的丰富与日俱增,学会选择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曾有报载,一位家长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择校,几乎跑遍了他所在城市中可以选择的学校,一所所学校地了解,观察各所学校的课程、学生面貌、教师水平,其对各所学校的了解程度,甚至高于孩子的小学班主任。选择一所适合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是最重要的,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就近选择学校。了解几所目标学校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在同等情况下,尽量选择就近入学。中学学习压力较大,节约宝贵的时间就是为孩子学习和身体成长提供保证,孩子的学校离家较近,对家长来说也方便不少。 第二,带孩子感受学校。家长可以带自己的孩子感受不同学校的氛围,特别是在学校上学和放学时感受学校的情况,征询孩子内心的感受,提供选择的空间。如果学校的氛围是孩子喜欢的,会让孩子有愉快的入学体验,利于他今后的学习,反之,孩子则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了解学校各方面信息。通过访问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家长,了解外校教师的评价,通过网络搜索等途径,能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地获得被选择学校的综合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最佳的成长环境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而非“最优环境”、“最佳条件”。 第四,尊重孩子的选择。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基点应该放在自己的孩子毕业时的现状——身体、心理、学业基础、适应能力、个性、爱好、兴趣、理想、志向等诸多方面。当孩子在这所学校感到自己有压力又有信心,相对地说,这所学校就是比较适合的学校。 从教育视角看,择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家长择校的愿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进入优质学校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就个体而言,也并非所有的择校都是成功的,有些期望值过高的择校,往往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升学,家长应该打消杂念,真心实意地为孩子的前途着想,心平气和地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即使择校不成功,也应该坚信通往成功的道路绝非一条,坚信孩子终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实际上,最适合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才是最优教育资源。“最好”的学校,也会出现差学生;“最差”的学校,同样也会出现好学生。家长真心实意地从孩子的发展考虑,心平气和地培养孩子学习的良好习惯,树立自信心,孩子总会有成功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