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10岁儿童张炘炀在他父亲的辅导下,经过连续跳级,以5年的时间学完了12年学制的中小学课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大学生。 其父张会祥坦言:“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他们最成功之处,在于处处从炘炀的实际出发,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 “帮孩子”有时候也是干扰孩子 小炘炀喜欢玩积木,直到大学一年级,积木还是他在家里常常玩的玩具。他的第一套积木是红颜色的,小家伙简直是爱不释手,一玩就是大半天,摆弄得满地都是。炘炀妈妈回家,看到满地乱糟糟的,自然要去整理一下。孩子有时候玩别的去了,妈妈整理积木他也没有在意。可是他回来后,看到玩具不在了,就显得比较失落,有时候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时间一长,我看出点问题来了,本能地觉得这样做不好,就让她别再收拾了。 他妈妈一开始还不太理解:“客人来了看到地上这么乱……” 我说:“乱就乱点,孩子玩积木,哪有不乱的?家里嘛,你给他造成一种‘玩就是碍事’的印象不好。” 孩子有他的世界,你动不动就给他的世界造成一种干扰(哪怕是好心的“帮忙”),就是没有理解到自由发展的本来含义。收拾玩具本来是一件小事,也有必要给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育。但是当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的时候,大人就禁不住帮他收拾,表面上挺任劳任怨,但客观上给孩子传达了一种不好的信息:你的欢乐有时候就是大人的麻烦…… 对张炘炀的学习,我始终扮演一个“老同学”的角色,就是要让他一直感到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就像包饺子一样,全家分工协作动力就大,包出来的饺子似乎也特别好吃。我跟炘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调馅一个包皮的关系:他学英语的时候,我给他整理、誊写有关单词;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给他筛选题目、改卷对分……我的这种战略合作伙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对待玩积木这种小事中感悟到的。 玩积木→收拾积木→无形中的排斥 玩积木→不去进行“必要”的干预→大人孩子拥有同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互相包容→学习生活上的战略伙伴 我这个人没学过什么哲学,也许从这个“积木事件”中可以总结出我教育孩子的“哲学”:从小培养他的协作共进的意识和观念。 以我的固执为跳级开路 当张炘炀已经在三年级读了4个月的时候,他母亲开始隐约感到不安。频繁地跳级让孩子总处在陌生的环境,她怕这样会让孩子连朋友都交不到,最终对孩子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炘炀母亲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最后我觉得还是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做出了孩子再次跳级的决定。 跳级之前,我经过了仔细的考虑,也咨询过学校老师的意见。一位老师的建议和我不谋而合,他也认为如果跳级的话,不妨直接跳过四年级。因为四年级是小学里知识重点最少的。 我向学校提出让张炘炀直接升入五年级的想法时,原来一直比较理解我的校长也吃了一惊:“是不是跳太快了?”我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我希望儿子跳级的理由。校长沉默地听着,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学校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如果你认为实在有必要让张炘炀跳级,那就跳吧!” 孩子刚刚跳入五年级时,功课上是有一点跟不上。这时候,好多人又开始指指点点了,炘炀母亲为此也忧心忡忡。还有的人态度十分强硬:我们街道办的一位文教助理听说此事后,特意让人传话给我说:“这纯粹是胡闹!行不通的。我30多年的教龄,从来没见过这种事!赶快让家长把孩子送回三年级!” 我并没有把孩子送回三年级。我认为这些不过小挫折,我的儿子肯定行的。而且虽然说他当时成绩不太好,但也是中等的水平,而且这个状况可以通过我的“小灶”弥补过来。 于是我把张炘炀接回家补习了两个星期,主要为他补习比较难的数学。 两个星期后,张炘炀回到学校,考试成绩直线上升,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再没有什么风言风语了。 从不告诉孩子“你真棒” 对待他的学习管理上,我本着“外圆内方”的原则,从小学开始到高考,给他造成的感觉是他本人在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我只扮演“服务员”和“陪学”的角色。而事实上主导角色是我,只是这一点张炘炀感觉不到而已,这可以说是本人颇为自豪的一个“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我也有我的一套章法—— 寓管理于无形,不闻风声雨声。 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 不搞物质刺激,淡化表扬批评。 适当来点加码,培养学习精神。 “寓管理于无形”指的是:我不把帮助他学习和带他遛弯、玩耍当做互相冲突的事,从不正言厉色,让他感觉不到学习任务是压过来的。我心里总有这么一个念头:孩子年龄小,学习是额外的,“玩”才是正事。随时对自己念叨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永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的学习。故有“不搞态度整顿,随玩随学不论”一说。 “不闻风声雨声”,这句的意思不是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他实行必要的信息封锁。不给他透露任何诸如“你跟不上了”“你掉队了”之类的信息。让他永远感觉到一切正常(只有一个例外,他考了前几名、他的名次上升了,这个信息要及时告诉他)。 “不搞物质刺激”好懂,“考上100分给你多少钱”“考上多少名给你买什么”之类的话,是很多家长时不时挂在嘴上的。我家里不来这一套,但是我并不反对适当刺激一下,但对我儿子这种类型的,我还是以精神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