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应关注养成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教育

内容提要:

什么是习惯?习惯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养成教育要注意哪些理论问题?关鸿羽老师带您一一剖析这些问题。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最终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思维等习惯的培养。

      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主要是在长期训练、模仿和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动化”行为。

      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习惯动作,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学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其特点是基本上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教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教师不在场学生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其特点是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主要靠外部的提醒和督促。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不过,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情绪变化大,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其特点是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其特点是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二、与习惯形成有关的因素

      与习惯形成有关的因素可以分为四方面:

      1.遗传。血型和天生的气质对人的行为形式有一定影响。遗传因素的意义固然不可夸大,但是也不能忽视。

      2.训练。习惯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通过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在大脑中建立稳固的神经联系而形成的。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因此,训练是最重要的。

      3.模仿。习惯也会在长期的模仿中形成。尤其是坏习惯,往往并不是别人教的,它会在长期的模仿中形成。

      4.强刺激。习惯并不都是有意识训练的结果,可能是在一次极强的刺激下形成的。例如: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被火灼伤过的儿童,会自然形成避火的习惯;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被教师当众大声训斥的学生,可能会形成不再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等等。

      三、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

      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知教育而没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完全的教育。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以致学生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认清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养成教育是我们中、小学德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古人说的“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讲的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杜草甬、商金林编:《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83页。)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行为习惯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成分。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各种好习惯都培养起来了,我们的教育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慢功夫、硬功夫和真功夫,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格;播种人格,收获命运。”可以说,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德育,而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养成教育要注意的几个理论问题

      1.抓住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养成教育有自己的关键期。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敏感期),是指人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对学生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对习惯培养研究了20多年,我们的研究结果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是养成教育的辅助阶段。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较容易。年龄小的孩子,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长大了的孩子,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可就困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