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录 对话一 父:汪洋,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子:怎么了,爸爸? 父:我问你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子:出来了。 父:你考多少分呀? 子:65分。 父:最高分多少? 子:不知道。 父:最低分多少? 子:不知道。 父: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就听说××考100分,听说你的分数最低呢。 子:你都知道了,为什么还问? 父:你怎么是这个态度?考试成绩不好你就不感到脸红? 子:……(支支吾吾) 父:怎么不说话了?我早就告诉过你,要用功学习,向××看齐。 对话二
对话三 妈妈:你要去哪儿? 儿子:出去。 妈妈:去哪儿? 儿子:就是出去。 妈妈:你要和谁在一起? 儿子:一个朋友。 妈妈:哪个朋友? 儿子:妈——,就是一个朋友。 妈妈:我不是想跟着你,就是要知道你和谁在一起。 儿子:丽丽,好了吧? 妈妈:我认识她吗? 儿子:她就是我一个普通朋友,好不好? 妈妈:那么,你们要去哪儿? 儿子:出去,您别问了,问了您也不知道,不懂! 妈妈:……(呆呆地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学者说 铺路搭桥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我给您的建议是,您要擅于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可以轻松交流的愉快氛围,同时,还要学会一些沟通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学会做温暖的榜样。毫无疑问,父母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最全面的榜样。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榜样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如果父母是一个能够表现出适当行为的人,孩子就能够学会良好的行为;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很快也能学会并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 为人父母,在要求和期望孩子之前,需要先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 可有些父母仍然会很困惑,自己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但自己的话怎么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儿童更喜欢模仿那些态度亲切、温和而不是冷漠、疏远的成人的行为。 温情会使儿童对榜样更为关注,也更能接受榜样的行为。不难猜测,在对话一中,父亲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是板着面孔的。而儿子对他的话也就充满了抵触。这样的危险在于,一旦孩子接触了一个温暖的坏榜样,那么他的吸引力就远远超过了父母,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 无条件地关注孩子。有些父母给予孩子的总是一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只有孩子满足了父母的条件时,才爱他们、关心他们;一旦不满足自己的条件,就把爱收回。 这样的后果是,孩子会学会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接受父母赞许的那部分自我,最终变得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在和父母谈话的时候,也常常谈那些被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而不去检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 父母需要学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阿甘正传》深受大家喜爱。其实,在这部影片中,不仅阿甘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阿甘的母亲更是我们父母的好榜样,她对阿甘全部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注促成了阿甘的成功。她给予阿甘的暗示是“无论你怎么样,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孩子”。 不同年龄段的沟通策略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为此,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在沟通内容、方式和技巧方面的侧重就应该有所不同。 在学前期(幼儿),要表达对孩子活动结果的肯定,忌讽刺、忽视。 在该年龄段,儿童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自主感和主动感,防止害羞、疑虑、内疚。当儿童逐渐从完全依靠成人的境况中摆脱出来时,他们开始学会走路、说话、玩游戏,自己自主地选择做一些事情,并第一次开始与父母的意愿产生冲突。 在此期间,父母要允许儿童干力所能及的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如果父母限制过多、惩罚过多、批评过多,儿童会逐渐产生一种羞耻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这正如漫画中的情况。 对于更大一点的幼儿(4岁-6岁),父母如果能够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忽视或者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儿童要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是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主动感多于内疚感,这样,儿童才能表现出不可动摇的自我意志。当父母抱怨孩子意志品质薄弱的时候,首先要检讨自己,当孩子还在幼儿期时,你是否对孩子过于否定、忽视和控制。 在学龄期(小学生),要表达对孩子活动过程的赏识并给予积极的暗示。 该年龄阶段是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开始接受正规训练。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体验到把事情做好的自豪。 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