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52.2%的人由于小时候被压制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 2008年3月初,北京某重点大学大一学生周超在寒假结束返回校园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翻身得解放!”新生的青涩褪去,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他开始体验和高中完全不同的生活。 从大一第二学期,他不光加入了足球队、篮球队,对魔兽、征途,CS等网络游戏也样样着迷。每天平均有四五个小时在打游戏,有时候整天憋在宿舍里玩游戏或聊天,饿了吃片面包或者叫个外卖。 “反正天高皇帝远,父母老师都看不见。再说我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考上了重点大学,也该好好犒劳自己一下了。”周超有些报复似地说。 近日,被评为“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在一次演讲时说到,中国学生上大学后沉溺网络,盲目恋爱,是因为小时候没机会玩造成的。 这番热辣言论自然引起无数争论。中国孩子的童年真的如此压抑?孩子到底该不该玩? 4月14日~18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1155人参加)显示,45.8%的人感觉高中以前偶尔能玩得比较开心,多数情况下提心吊胆玩不好,19.9%的人感觉没时间玩,52.2%的人由于小时候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 “我不想学!我想出去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说起弹玻璃球、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挑冰糕棍儿这些游戏,人人都有一肚子的经验和美好回忆。可是,今天的孩子还有几个能享受到这些老游戏的快乐呢? 今年已经6岁的博雅听记者说起这些游戏,羡慕地直摇头。 “妈妈今天让我学钢琴,明天安排我学英语,后天又带我去画画,反正一会儿也不能让我闲着。我其实什么都不想学,我想出去玩!”博雅哼哼唧唧,撅着嘴跟妈妈做着这样的反抗。 博雅的妈妈冯女士也很无奈,现在很多重点小学招生都要求有获奖证书、考级证书,你不学能行吗?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5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4~12岁的城市儿童都过着忙碌的“上班”生活。在4~10岁的儿童中,51.6%的人上了课外学习班或是特长班,其中近三成上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外班。在10~12岁的儿童中,“上班”的比例达到61.9%。 四川教育学院王彤副教授认为,家长应改变心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让他快乐,把孩子当做容器,一味填鸭未必能给他带来快乐。 本次调查中,31.1%的人感觉自己童年没有玩够是由于父母不允许,27.2%的人认为是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玩,13.5%的人是因为老师不允许。 据各种调查显示,学习压力过大及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们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4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老师,3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父母。 当问到你曾经想玩什么被父母阻止过时,参与调查的公众给出的排名依次是:看电视(33.9%),玩电脑或网络游戏(30.2%),跟小朋友一起玩传统的户外游戏(16.0%),玩什么都受限制(10.3%),参加打球等体育活动(5.7%)等等。 “游戏其实不是玩” 周超说自己现在如此“堕落”,是因为小时候被压迫的太厉害造成的。 他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足球,每次他想出去踢球,都得软磨硬泡地哀求妈妈的批准。妈妈大部分时间都不会通融,原因就是怕影响学习。 “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哪有好工作?”周超对妈妈当年这一连串的质问头疼不已。有时候他也会以扔书、不好好吃饭等方式进行抗争,但基本上没什么作用。 “我唯一的兴趣,在跟他们一次次的激烈交锋后都被扼杀了,更不要提去玩别的什么了,从小到大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他们的字典里只有‘考大学’这三个字。”周超至今说起来还有点儿愤慨。 调查显示,22.1%的人认为孩子该玩的年龄就应该让他们玩,不能过分约束,52.2%的人表示由于小时候被压制不能玩,上大学或者长大后出现了“反弹”,开始大玩特玩的现象。 “中国的传统教育使很多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玩就是浪费生命,早点开始学习是件好事。多学点将来才会有出息。”有参与调查的网友这样留言。 调查中,当问到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贪玩被父母批评过时,49.1%的人表示偶尔有,42.9%的人则是经常有,只有8.1%的人表示从来没有。 郑强认为,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荒废学业、玩物丧志的情况,是由于超量灌输知识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摧残了孩子到大学后的发展潜力。18.4%调查参与者赞同郑强的观点。 “孩子们简直快乐的不得了!”有一次,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专业的王韶华副教授和几个家长带孩子去原始公园玩,他们给蚂蚁找家,去喂牛,跟牛打招呼,摘花摘草,玩老鹰捉小鸡等好多简单的游戏,玩到很晚很累,都还不想回来。让家长们没想到的是,如此简单的游戏,孩子们竟然可以玩得这样开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撰文《怎样做父母》,告诫父母要让孩子有玩游戏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欢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玩,玩比吃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