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 父母当怎样关注

——访雷秀雅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雷秀雅: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日本留学工作14年,从事心理学研究近20年。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马虎是思维方式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

      记者:我们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父母,他们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向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包括:孩子马虎、不细心,写作业慢等等。还有的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做特别简单的题还会出错。他们希望专家或者老师,给他们方法让孩子改变这种马虎或不细心。从您的角度看,该让父母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雷秀雅:我接触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成熟,也包括思维认知的成熟过程。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思维模式、信息加工也是包括在内的。比如我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写阿拉伯数字“8”总是倒着的,“5”总是反着的,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才慢慢改过来。孩子对外来的信息会有个知觉定式,比如她最早进入大脑的可能有个和“8”很相像的图形,当她看到“8”的时候,就会和这个图形去衔接,然后在输出的时候就会按原有的思维定式去输出了。

      记者:也就是说,孩子最初看到和“8”相近的图形是倒着的,当她看到“8”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个图形,写的时候就会写倒了。

      雷秀雅:对。这和孩子的知觉定式有关。所以父母不用着急,也不要急着让孩子一定要马上改过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个时期的学习成绩,但孩子的这种定式是会自己调整的。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性急,方法又不得当,会有副作用,导致孩子紧张。孩子一紧张就有可能把这个输出结果改过来了,但其他的又错了。在孩子认知过程中出现短时期的问题,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提示,但不能过于强化。否则孩子会紧张,情绪会不安、恐惧,会导致犯更多的错误。

      记者:有的父母特别爱说孩子“你看你和别人有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比人家差”。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雷秀雅:这就是个体差异,而且孩子接触信息的种类和量也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是因为马虎,学习上的马虎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只是他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和品德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父母常常从品德上否定孩子,批评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反倒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安。这种不安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是一个阶段的,有时可能是一生的,孩子长大后会自卑,缺乏自信等等。

      关注内向外向孩子学习的方法应不同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你越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他的成绩越下降。因为他容易紧张和不安。但外向的孩子,如果不关注他的学习,他的成绩就会下降。

      记者:对于如何改掉孩子的某些坏习惯,很多教育专家都谈到过与孩子制定契约这种方法。我们也常常给父母提这方面的建议。但总会有父母说他们使用过这样的做法,但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雷秀雅:定制契约实际上是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的一种技巧、一种技能。在运用这种技能的时候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我的观点是:对性格外向什么事都愿意和父母说的孩子,契约的效果就比较好;但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效果就不是特别好。心理学有个比较经典的试验: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关注他们的学习,其学习成绩的上升和下降是有所不同的。性格内向的孩子,你越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他的成绩越下降。因为他容易紧张和不安,希望获得自由宽松的空间。但外向的孩子,如果不关注他的学习,他的成绩就会下降,越关注他,越鼓励他,哪怕是批评他,效果都会非常好。

      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是同事的孩子,在我们办公室写作业,大家都不想打扰他,没人和他说话。然后他就过来对我说: “阿姨,我的铅笔没有削。”我就帮他削。等我削完拿过去一看,他的铅笔盒里有好多削好了的铅笔。这就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他做出的反应。

      所以对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

      用行为释放孩子的学习压力强过语言

      记者: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挺大的,很多父母想给孩子疏解压力,但又不知道什么方法好。有时关心不当可能会形成另外一种压力。

      雷秀雅:压力是升学制度带来的,这是社会问题而不单纯是心理问题。父母如何做孩子的工作?可以从行为上对孩子进行放松。父母不要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有时语言表达不好,可能适得其反。可以带着孩子逛逛街,散散步,带着孩子进行些放松运动,做些游戏,这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好处。我给女儿解压最好的办法就是互相背着跑。行为上的放松是效果最好的,比你告诉孩子“别太累了歇会儿吧”要好。因为有时父母过于用语言表示关心,孩子会想:爸爸妈妈这么关心我,我得努力,不然对不起父母的期望。反倒有了更多的压力。

      所以我坚持这样的观点:父母的情绪,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情。

      父母有时也要有点技巧,比如想带孩子出去打球,但孩子不想去,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想打球了,和我去吧。”孩子会觉得自己要照顾妈妈,就会去了。这样孩子和妈妈都放松了。

      其实父母也是很矛盾的,孩子学多了怕孩子累,特别是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孩子的父母。孩子玩会儿又怕影响功课。

      记者: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很羡慕那些上进心特别强的孩子。有的孩子学习特别好,偶尔考不好就特别难过。我女儿班里有个孩子考不好就会哭。我和女儿开玩笑,问她怎么从来没有这种时候?可她要真是那样我可能更担心。所以父母就是这样:怕孩子不把学习当回事,又怕孩子把学习太当回事。父母的这种心态是不是也不正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