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和教师的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孩子”,就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称得上是“麻烦机器”。这种评价耐人寻味。成年人沉痛而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过,这样的结论,多少带有一种残忍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是过于主观、缺乏公正的判断。坚持这样的偏见,只能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代沟”更深。坚持这样的判断,就会使两代人之间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甚至“反目为仇”。造成的最终结果便是,父母规范孩子行为的美好的意愿,只能成为虚幻,成为泡影。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成年人高估了孩子的能力。他们一厢情愿地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孩子就是“小大人”。这一“定义”的核心,就是认为孩子都有金子般的心肠;他们能够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凡事讲道理,决不会自私自利;他们的智商和理解力出类拔萃;他们是成年人的缩微版本,和成年人没有多少不同——他们都是“小大人”。 有了这种定义作为参照,大人的想法就开始变得离谱了: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孩子的言行有什么问题,或对大人的安排不肯“就范”,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像大人一样,仅仅因为信息量不足(而非自身能力不够)。仅仅因为这样的原因,孩子才会像大人那样,做出不当的判断,错误的选择。那么,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不少大人就是这样想的。 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希望你的头脑里没有这样的想法。大人不应将自己和孩子等量齐观。然而,相当多的成年人不约而同想当然地把孩子看成是“小大人”!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他们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对孩子而言就是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孩子面对的似乎是一种合谋!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你有个8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后,他就不停地捉弄妹妹——到现在为止,这已经是第15次了。你实在看不下去了。你打算行使大人的权利,彻底制止儿子的捣乱行为。你会怎么做呢? 假如儿子果真是“小大人”,你只需在他身旁坐下来。你平静地注视着他,就像注视一个“小号”成年人一样。你语重心长、条分缕析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捉弄妹妹,因为它是一种恶劣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你的话音刚落,儿子的神情不禁有几分惊讶。 孩子的表情让你得意起来,于是你趁机抛出了3个“黄金定律”:第一,恶作剧的行为,容易对妹妹造成伤害;第二,你快被他气疯了。这意味着你也受到了他的伤害,而且是既成的伤害;第三,如果别人也这样对待他,他将会有何感受? 你的儿子看着你,神情愧疚。你持之有据的阐述,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你注意到了他的脸色跟随你的教诲,阴晴不定,风云变幻。你真是为他感到担心!结果他长叹了一声,脸色竟突然间明朗起来:“老爸,您说得对极了!唉,我也真是,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以前竟从没想过这些,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他痛改前非,一扫过去的“恶习”。他一生一世,都不再捉弄自己的妹妹了。 这是多么理想的结局! 遗憾的是,这不过是美妙的设想!任何有经验的家长、教师都知道,上面的情形不会发生。原因在于: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终归不是“小大人”! 可是,许多成年人相信(或许是他们情愿相信):“小大人”这一前提合情合理,用不着怀疑。事情其实是明摆着的:正因为大人把孩子看成“小大人”,所以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他们才千篇一律,完全依赖讲道理的方法。他们不厌其烦地为孩子灌输各种理论。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理论,使孩子和大人一样,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偏头痛”的毛病。孩子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终于找到了病根。他们为此悲愤,奋起抗争!自此,局面急转直下——大多数时候,父母好言劝说,漫天说教,但不起任何作用。父母苦口婆心,据“理”力争,与孩子打持久战,结果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大人们可谓同病相怜。他们全都患上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家庭教育综合症”。譬如,你的女儿不听话,说你不想听的话,做你不喜欢的事。你也许会从一本育儿书里读到:不论花多少时间,都要阐述道理,澄清利害。所以你动用浑身解数,试图说服女儿“改邪归正”。你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洋洋洒洒地讲述各种道理。但折腾了半天,她根本就不理睬你,甚至没有正眼瞧你。你受到了侮辱,却不能和她一般见识。更让人感动的是,你没有半途而废,而是继续为她大上“德育课”。你还鼓励她“将心比心”,让她从你的角度看待事情。可她仍不理会,对你睥睨良久。 这回你可真的急了!你提高了嗓门,开始跟女儿争吵。你们互不相让,力拼嗓门高低。她要看看谁的声音洪亮,结果和你打了个平手。这哪里是你的初衷!因为被气坏了,所以你便诉诸武力,索性揍了她一顿! 事实上,9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乃至实施体罚,仅仅因为理屈词穷,颜面扫地。他们控制不了情绪,于是大发脾气,动用拳脚。他们原本知道这不是上策,而且可能遭到舆论的批评和指责,可临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他们的反应和举动,都是失败和不幸的信号。这表明: 1.父母束手无策,成为“败军之将”; 2.孩子让父母的精神和意志备受挫折; 3.父母情绪动辄失控,是缺乏涵养的标志。 你当然知道,对孩子实施“体罚”,绝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可是用体罚解决问题,以此对付那些所谓“小大人”们,这样的想法总在大人身上作怪。记不得是哪天,你一不小心从阅读中受益,感觉“豁然开朗”,以为尽量把各种道理讲明白,就能使孩子心悦诚服。你以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但是当这种方式不起任何作用时,你大失所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你刹那间变得“凶恶”起来,指关节“喀嚓”作响,开始铁拳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