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喊“一二三”多做“一二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数三下,数到‘三’,你还赖在地上,小心我揍你!”

      这是我在某商场看到的一对父子间发生的情景。六七岁的儿子想买玩具火车不肯走,以此向父亲抗争。父亲先是好言相劝,无效,便厉声训斥,于是出现了上述情景。“一——”,儿子“岿然不动”;“二——”,儿子好像有点心虚,勾着头,不敢正视父亲,一边用手指胡乱地在地上画着什么,但没有立即起身的意思,父亲的这一声拖得特别长——父子心里都清楚,这是“战争相持阶段”;父亲终于喊出了“三——”,儿子条件反射似的,迅速“撑”起蜷曲的身子,满眼委屈和幽怨的神情,跟在父亲身后,怅然离开商场。

      幼小的孩子懵懂无知,做家长的适当给孩子一些强制性要求并没有错。但我想,“强制性”不一定非要表现为剑拔弩张,为什么不能“绵里藏针”——尽量用比较平和的语气、态度来诱导和说服孩子呢?使他自觉打消不合理的念头,或许才是最好的一种策略。

      喊“一二三”显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子策略,因为它的实质就是一道“最后通牒”,而“最后通牒”一般只能适用于敌对关系的情境中,不管怎样,父母、长辈是不应该置孩子于这样或那样的敌对关系之上的。“最后通牒”无一不是强者的逻辑,无一不充斥着“话语霸权”,这与家庭应有的民主温馨的氛围是不相适应的。孩子如果经常地、长期地生活在这样的声音和逻辑之中,他的自由和个性必然受到强力压抑,他很可能成为温驯的“小绵羊”,或者成为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另外的可能是,他对相对弱势者也以强权相向,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在他长大成人、“多年媳妇熬成婆”之后,他将习惯性地以强者自居,逞能显威。而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每一个有理智的家长所希望出现的。

      我很不赞成喊“一二三”,还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的。就像本文开头所写的镜头,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喜欢和想要玩具实在是天性使然,如果他对周围的玩具无动于衷,我们倒该心生隐忧。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顺其心,遂其意,玩具火车不买,作为大人自有道理,关键是,要善于把这道理向孩子讲清说明,让他最终也站到你的立场上来。从小就用民主、平等、自尊等意识熏陶孩子,其作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小孩子因为什么事觉得委屈,就哭了起来,家长为此烦躁,也数“一二三”,限定孩子立刻停止哭泣,孩子只得竭力抑制。可以想象,那时候他的头脑里一定会出现思维的窒息,而心中也一定是痛苦不堪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哭泣是孩子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孩子的权利,你完全可以让他尽情地“抒情”,在痛快淋漓之后,在内心的郁闷、烦躁都烟消云散之后,他自然会停止哭泣,为此家长再以好言劝慰,孩子应该能逐步懂得做人处世的一些道理。不问青红皂白,喝令孩子停止哭泣,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错了,而是我们按照自己的逻辑,或者说是以“成年人”的标准看待,结果只能是孩子受到伤害。当然,我并非主张放纵孩子——纯粹的自然主义教育。我想,对于孩子“正在进行”着的错误,可以来一下别样的“一二三”,我称之为“教子三步曲”:

      第一步,看一看、想一想孩子是不是真的犯错,他的行为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犯错了,原因、症结又何在。周日,孩子要求父母带他到动物园去玩,这是没错的。父母不能因自己工作繁忙没有空闲,就反过来以为孩子不对,而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实在不能满足,也要诚恳地说明原因,求得孩子理解,并约定以后去动物园的时间。一般隋况下,至此,孩子是能理解的;退一步说,如果孩子仍然纠缠不休,继续闹着要去,那么,孩子的“无理”也是家长平时教育不当所致,家长应该由此反思。

      第二步,进入“冷处理”阶段。“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有时候教育孩子也是这样,苦口婆心未必见效,点到即止或者一言不发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儿子恋着玩具火车不走,父亲大可不必声色俱厉,训他、骂他、撵他。父母可以一言不发,一走了之,孩子必定会跟着你走,随后把先前的要求抛之脑后。父亲的“无声批评”无形中往往能对孩子起到警策作用,同时又不至于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不民主的、霸道的阴影。

      第三步,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教育。家长的“冷处理”一般不要持续很久,待孩子开始有所觉悟时,应循循善诱给予他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孩子自己抹干了眼角的泪水,家长把他揽在怀里,对他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希望他从小就有伟人的豪迈气概;或者对他说,哭泣、流泪乃人之常情,但也要哭得在理,流得合情,一味地、蛮不讲理地大哭大嚎,除了自寻烦恼外,还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向善、学好是孩子的天性,如此劝导,孩子焉有不听而从之的道理?

      总之,作为家长,应该少喊“一二三”,多做“一二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