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亲的“国学”熏陶下的成长

作 者:
于丹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也不例外,我之所以能如此熟练地侃侃而谈,把“孔子”“庄子”信手拈来,具有古典文学素养,皆得力于我在吸取经典旅途中的引路人——我的父亲。

      一般人对我们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很容易产生一种“膜拜”的心理,可对于我来说,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这得益于我小时候父亲的悉心培养。

      父亲曾经做过中华书局副总经理,研究国学的父亲有很高的古典文学素养。他知道,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能够有学识修养,具有古典文学的根底非常重要。父亲认为,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从我3岁起,父亲就让我练字,当时,我对“柳体字”相当感兴趣,可父亲却“强硬”地要求我练魏碑。他认为,让我从间架结构练起,才有可能把字练得“标准”。我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古代经典,而且要年幼的我尽快地熟读、理解、成诵。这样严厉到近乎苛刻的家教使我的童年显得很沉重,也很孤独。但如果没有父亲当时对我的严格训练,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就。成人之后的我,在一次次经历人生历练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经典文化中深厚的底蕴,我现在并不沉重,也不孤独,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在我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父亲教育我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让我和整个社会接触,和有修养的人接触,在接触中陶冶我的心灵。他经常带着我去和一些学者见面谈话,让我从小感受这些文人的学识素养。很多时候,父亲带着我和一群叔叔在一起,问我:“三人行必有吾师,你数一数,这里有你多少个老师啊?”我经常会数出2.7个、3.4个等带小数点的老师来。一开始,父亲和那些叔叔们都很奇怪,我怎么会数出带有小数点的人数来呢?“因为这个叔叔刚刚吐痰了啊。”我会这么说。这样,那个刚刚吐了痰的叔叔就很惭愧。他们就说起“君子慎独”这个概念——在人多的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些都给年幼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这些小节让我体会到“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以为别人看不见就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

      我8岁的时候,开始读《红楼梦》、巴尔扎克的《贝姨》、莫泊桑的《俊友》。邻居们看到我这么小的年龄整天抱着这些大部头的中外文学名著,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很担心地对我父亲说:“怎么可以让孩子看这些书?孩子肯定看不懂。”这时我父亲就哈哈一笑说:“我们家是百无禁忌,认得字就让她看吧,看不懂就不懂呗,慢慢她就懂了呀。”父亲的开明,让我带着玩的心态接触经典,对一个孩子来说,经典不仅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孩提时娱乐的一部分。

      父亲认为,阅世和读书一样重要,眼界决定世界。于是,父亲经常带着我到大自然中历练,让我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不等到我真正站在开满花朵的杏树下,父亲不会告诉我“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非要等到我亲眼看到麦田,父亲才会和我说什么叫“麦浪滚滚”。我对自己接受的这种家庭教育非常自豪,开放宽松,有利于我的成长,虽然父亲要求我背古文名篇,但也是能记住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强求。因为在父亲看来,一个人的悟性比记性更重要。

      由于父亲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耳濡目染,我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小小年纪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而且还确立了自己的诗人偶像——李商隐。后来在报考研究生时,我选择了研究唐诗宋词,但是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的理由是,假如我以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就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触摸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脉搏。

      我只好听从父亲的建议,攻读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硕士。在这期间,我发现家里客厅的书架上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取书比较方便的那一格书架,经常摆放着许多新书。我还发现,这些书跟自己的课程进度基本吻合,比如说,某一段时间正在学习《论语》,我就可以在这一格书架上轻易找到各种与《论语》相关的书籍。我渐渐明白,父亲以这样的方式拓宽我对经典的多层次感知,他不强求,但是“润物细无声”。

      慢慢地,我为自己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而庆幸。先秦两汉文学一读下来,我就很惊讶,我们后边两千多年的智慧,都是以这个阶段为起点,而且都没有超越它。以前我没有机会跟大众交流这些,现在“百家讲坛”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我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告诉大家,你们就别费那么多劲去找“人生公理”了,直接把孔子、庄子的这些话拿出来领会,就是现成的“公式”。

      尽管父亲已经仙逝,但是我走上“百家讲坛”的那一刻,觉得父亲就在自己身边。在我眼中,父亲就是一个师者的形象,让我体味到父爱的细腻、温润,更让我感受到经典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名人档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2006年因两度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庄子》而“走红”,并受到数百万“粉丝”的追捧,其关于《论语》《庄子》的讲稿发行量竟然达到几百万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