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轻视来自孩子的暴力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案例:

      上初三的郭宝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月考成绩有所提高,但还是不理想。平时考试回来,父母非打即骂。晚10点,郭宝忐忑不安地在做作业。父母参加完聚会回家。在宴席上有人说到郭宝月考的排名,郭宝父母丢了面子。母亲进门就吼:上初中掏了两万,这个成绩对得起谁?父亲脸色铁青,撕碎了郭宝的卷子,讥讽着说他生的是猪宝宝。父亲话音刚落,郭宝突然起身,嚷一句:“我受够了!”对着父亲的腰连打几拳。父亲当场倒地。法医鉴定,郭父脾脏破裂构成重伤。郭宝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法官评析:

      过去的家庭暴力案件,施暴对象大多是处于弱势的妇女和孩子。但近年来,未成年人对父母实施暴力的案件呈上升势头,发生这类案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教育失当。

      主要表现为:

      一是智力优先,一俊遮百丑。家长急功近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全然不顾,孩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滑波。

      二是放纵溺爱,纵容无度。在家庭中,无论是否合理,孩子的要求都一概予以满足,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处处放纵。

      三是体罚打骂,暴力反弹。把子女当做私人财产,随意打骂、体罚,孩子在暴力环境中成长,导致心理和人格上产生缺陷,产生报复心理。孩子身体发育而心理发育跟不上,父母实施暴力行为的反作用力显现出来。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骨肉对己施暴。当然,孩子对家长出言不逊、语言顶撞,甚至于大打出手,“升级”为极端暴力事件的只是少数,但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健康、文明成长,防止“暴力孩子”诞生,是每个家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家教方案:

      子不教,父母过。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除少数精神疾病外,大多数“暴力孩子”是从父母管教方式发展而来的,遏制子女对父母施暴,父母的教育是关键。家长要注意从以下六个方面,防止“暴力孩子”诞生。

      一是拒绝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的言行是孩子学习摹仿的样板。在家庭成员动不动就拳脚相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遇到问题,也会把暴力当成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父母要检点自己,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以武力来发泄情绪或表达不满。

      二是不能放纵溺爱。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小打小闹时,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一味地委曲求全。不能误认为这只是一种任性,寄希望于长大后会改,更不能因舍不得而纵容。否则,孩子就会养成唯我独尊私欲膨胀不懂感恩的习惯。特别是当孩子试图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发泄内心的焦虑愤怒时,父母必须尽快冷静地用恰当的方式制止其暴力行为,坚决不向“暴力孩子”屈服。在孩子冷静后,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和疏导,指出伤害他人身体的危害。

      三是杜绝“棍棒教育”。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将不切实际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在纠正孩子错误时,要严要求中见宽容。不要讥讽嘲笑,更不能迷信“棍棒教育”的效果。要记住父母暴力有多大,孩子施暴的反作用力就可能有多大。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才能学会宽容。

      四是远离暴力污染。不少年轻的家长非常喜欢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宣扬暴力的图书、影视等。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要知道,还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很容易学习、摹仿。受此毒害,孩子往往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长要带头远离暴力污染,切断暴力污染源头。当孩子对此产生兴趣时,要正当引导孩子分清现实与虚拟的差别,分清是非。

      五是帮助孩子学会宣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升学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肯定会遇到愤怒和挫折、焦虑和不满。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是有效减少其实施暴力行为的重要方法。在孩子愤怒时,教会孩子写下发泻情绪的日记;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教会孩子找人倾诉;在孩子产生施暴心理时,教会孩子用跑步、打球等运动转移注意力。这样,孩子就会知道,除施暴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发泄情绪、表达不满。

      六是培养道德法律素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影响孩子的一生。平时,可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等形式,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地向孩子宣传《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的危害后果、承担的刑事责任等基本法律常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身体都受法律保护,无论是伤害他人,还是伤害父母,都要负法律责任,让孩子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头脑中从小具有法制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