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是个典型的问题孩子 君君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寒假前夕,父母和他一起来到心理咨询室。从君君父母的叙述中,我了解到,君君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孩子”。他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性格内向、自闭。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交流,不愿参与班级活动,课堂上不爱发言;放学回家不出门,很少与同学一起玩。 2、性情暴躁,常常乱发脾气。对父母有逆反心理,与妈妈的对立情绪严重,发生口角冲突不断,时常把妈妈当出气筒。 3、动作磨蹭,做事拖拉。早上起床要妈妈反复催促,还时有迟到现象。有时磨蹭到来不及了,就干脆不肯去上学了。君君妈妈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君君早晨起床总是那么磨蹭,穿衣服一般要用10-20分钟,我在一边非常着急,但他不理不睬,有时还故意跟我作对。有一次,他又坐在床上磨蹭,我说,‘你穿衣服都穿了十分钟了,上学又要迟到了!’君君不紧不慢地看了一下钟说,‘10分钟?那是你说的,好!现在才过了8分钟,我就再睡两分钟!’说着,他就把穿了一半的衣服脱掉,又躺下了!” 君君妈妈拿出君君从幼儿园至今的成绩报告单,报告单上的评语真实记录了老师对君君在校表现的评价: “上课的时候总喜欢咬衣角、小屁股坐不住,总是左转转、右扭扭!要知道学每样本领都需要认认真真。”“对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有几次演出,老师规定大家都要穿统一服装,唯独你没穿。还有,快要跳绳比赛了,可你总不太愿意学,到现在还不会跳。又大一岁了,老师希望你克服懒惰思想,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变得活泼能干好吗?”(幼儿园老师的部分评语。) “……有时你很固执,固执地不肯举手发言,不肯背课文……”“充满稚气的你总是不声不响,单独地呆在一处,那可不太好啊!班级可是个大家庭,应该和每一个家庭成员友好相处……”“希望你大胆一点,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并勇于表现自己……”(小学老师的部分评语。) 在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君君确实具有懒惰、磨蹭、胆小、自闭、不善沟通交流等特点。他在校和在家的主要区别是:在家里君君常常会与妈妈对着干,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任性和逆反心理;在学校,他更多地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我行我素。 “问题孩子”应邀走进央视演播室 在与君君及其父母近三个小时的交流后,我对孩子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君君是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但在交往能力、生活及学习习惯、母子关系、性格倾向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君君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父母的错误理念及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父母开始。我给君君父母开了一个“处方”,帮助他们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改变母亲。孩子有问题,往往问题的根源在父母。君君妈妈是家庭中的主要教育者,所以我建议君君妈妈:首先要放下母亲的角色,与君君快乐地交朋友,尽量避免母子冲突,让他从内心接受你。君君妈妈努力了一段时间,情况果然有了变化,她来信说:“君君的变化确实很大,特别使我感动的是他在慢慢地接受我。今天我因为晕车心里很难受,晚饭也不想吃,君君居然端起饭碗给我喂饭吃,让我很感动。儿子确实变了!”母子关系的改善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前提。 第一次向孩子道歉。君君妈妈说,现在,她对儿子磨蹭的行为,虽然心里着急,但尽量克制自己不唠叨。还主动找机会向儿子道歉:“以前妈妈对你太苛刻了,妈妈以后改,和君君一起努力。”妈妈以前从没向儿子道过歉,这是第一次,它是母子之间建立新型关系的开始。君君也因此很少对妈妈乱发脾气了。 学会“不要理他”。教育孩子,有时不予理睬是应对他们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君君妈妈也渐渐体会到了这一点。一次她告诉我:“今天早上君君因裤子拉链有点小问题又大发脾气了,我没有理他,等他发完了脾气,我再问他:‘脾气发完了?很好,比以前的脾气要小多了。那么,拉链的问题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呢?要不要妈妈帮你的忙?’之后,君君自己弄好了拉链,并且在上学的路上还主动跟老师同学打招呼。”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本来已经很懊恼了,如果父母再责备他,他心里会更不高兴。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先“退居二线”,让他先发泄掉。这样的方式很有效。 分解目标小步走,只要求进步一点点。君君自身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在我的建议下,君君妈妈采取了一个阶段对他提出一个小要求的方法。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去完成,也更会有点成就感。 于是,君君妈妈将课堂举手发言、礼貌待人、按时起床等目标分解开来,一个阶段只要求君君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比如,关于课堂举手发言的问题,君君从来不主动。于是君君妈妈制定了计划:1、第一周发言一次;2、第二周发言两次;3、第三周发言三次;4、第四周发言四次;5、第五周发言五次。从第六周开始,争取每周发言5次(平均每天发言一次)。果然,君君很快有了积极的反应。不久后君君还给我写了封邮件:“吴老师,今天,我上课举手发言至少3次,老师和妈妈都表扬我了,我好高兴呀!” 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进步。我建议君君妈妈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君君的每一点进步。君君妈妈也努力这样去做了:只要君君有一点点进步,她都会用欣赏的口吻去鼓励他。君君的情绪、兴趣和信心得到了有效调动,他常常流露出希望得到父母关注、认可的心理。君君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在家里爱说话了,在课堂上也时常举手发言了。新学期开始不久,学校老师高兴地告诉君君父母:君君这学期变化很大,上学不迟到了,作业认真完成,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