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年1月27日,著名的音乐大师沃尔弗干格·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他的父亲奥波里德·莫扎特是萨尔斯堡有名的音乐家,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他看出儿子尽管有优越的音乐素质,但是倘若不加以严格训练也是成不了才的。所以从4岁起,他就开始教儿子弹钢琴、拉小提琴。由于自己的才能受到宗教势力的压抑,他便寄希望于儿子,全力培养小莫扎特。小莫扎特自幼聪明好学,3岁就能听懂音乐,4岁就会弹翼琴和管风琴,5岁就练习作曲。6岁时,父亲带他到首都维也纳去举行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小莫扎特的精彩演奏,使维也纳轰动起来,音乐会连续举行两个星期,竟然场场满座。一个6岁的孩子,对音乐竟有如此深的造诣,人们不得不叹为观止,一致称他为“神童”。 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奥波里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他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从1762年起,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他们到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姻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被皇帝请进王宫进行表演。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很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民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编者絮语:莫扎特的音乐给予人们的是经过生活锤炼后的纯真,他那面对严峻生活而永不泯灭的童心让人分外感动。莫扎特的音乐所载负的正是他自己的人格与理想,而这样的人格与理想的形成,又与其父亲对他的循循善诱式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身上并不缺少奇迹,缺少的是发现这些奇迹并引导其成长的眼光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