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内容提要:

顾炎武(1613—1682),我国杰出的学问家、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他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集为《亭林诗集》。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规,不但使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更使他懂得要做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

      顾炎武出生之后,父母就把他过继给顾炎武叔祖顾绍芾的守寡儿媳王氏为子。王氏是太学士王述之女,她性格刚强,很有主见,遇事敢说敢干,敢于承担责任。她心灵手巧,勤劳节俭,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她一面辛勤操持家务,一面亲自教育儿子。顾炎武在王氏的抚育下,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顾炎武四五岁时王氏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以及洒扫庭院和待人的礼节。她还常把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儿子听,用明代忠臣义土如刘基、方孝孺、于谦等人的事迹来教育儿子,鼓励顾炎武长大了要像他们那样做人,使得他从小就树立起向杰出人物学习的信念。后来,顾炎武进了私塾,每逢他放学之后,王氏便停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考问他一天学到的功课。1654年,清兵渡江南下时,顾炎武牢记长辈的敦诲,坚持抗清复明的斗争。清兵在江南大肆屠杀,顾炎武的两个弟弟都死于清兵的刀斧之下,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断了右臂。王氏听说清军南下,攻城克镇,眼看明朝大势已去,便决心以绝食殉国。顾炎武回家看望嗣母时,王氏已经绝食十几天了。奄奄一息的王氏吃力地睁开眼睛,拉着顾炎武的手,用微弱但十分坚定的声音说:“炎武,你不必为我难过。我年纪大了,不能给国家做什么实际的事情。这国破家亡的惨景,我不愿意再看下去了,只有以死殉国,也算是留一点正气在人间!炎武,你是个热血男儿,要保住气节!”她又在《弥留书》中告诫儿子:“国家走到了这种地步,我一个人的死亡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但我想告诫你的地方是千万不可光说不做,不可只顾学问而不修品行。”在绝食第14天,王氏的生命结束了。

      顾炎武一生抗清矢志不渝,多次拒绝清朝政府的出仕邀请。他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日知录》中,他写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他还周游四方,考察祖国的名山大川,撰写了许多文章,以此表达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智慧点睛

      为国殉节的寡母,使顾炎武刻骨铭心,这对顾炎武成为一个爱国者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以死报国这种行为虽然激烈,但所承载的爱国之情却令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一个十七世纪的如性能有如此见识和行为实在令人佩服。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辈会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革命先烈的故事,会带我们去看激昂着爱国热情的电影,这就是在给我们灌输爱国的思想,这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人世所应具有的必要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基本教育之一。目前,我们的国家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家长的启蒙与配合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以中国人的身份生活在国外,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他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吗?在小留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绝对必要的。那么怎样加强呢?就像陶母那样言传与身教双管齐下。首先父母自己要爱国,要有爱国的行为,孩子才会以父母为榜样,做个真正的炎黄子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