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庭中的各种活动往往都以孩子为中心展开。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接受最好的教育,已成为家长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非议,但一些家长不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倾其所有,给予孩子最大的物质享受,在教育中以物质刺激作为“最佳”激励手段,这使得亲子关系出现物质化、金钱化的趋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使亲子关系远离物质化、金钱化呢?本刊记者特意采访了陶宏开教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中国的一些家长认为:父母在孩子身上花钱越多就是越爱孩子,父母花钱越多孩子就越有出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陶宏开教授答(以下简称“答”):这是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它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的亲子关系只能日趋物质化、金钱化,即孩子以获取物质享受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亲情的唯一尺度。它使得孩子只重视物质利益,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它也使得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问: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父母非理性的爱是导致亲子关系日趋物质化、金钱化的根本原因。非理性的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的爱,另一种是有害的爱。 所谓“自私的爱”是指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想把孩子雕成冬瓜就雕成冬瓜,想把孩子雕成白菜就雕成白菜。他们将自己没能实现的心愿,一股脑儿地让孩子替他们去实现。 孩子还投出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就兴奋而急切地为孩子设计未来。孩子出生后,长辈们更是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的物质保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通家庭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买最好的钢琴,请最好的老师,甚至花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根本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接受。 这些父母以金钱为“胡萝卜”,以高分、高要求为“大棒”,对孩子宠爱至极又冀望至极。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心情也一天天地急迫:“你长大了,该懂事、该努力、该出成绩了。”然而,“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是很难承受父母的这份压力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教子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挚爱亲情”,还使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和信任父母。父母越焦虑,孩子越反感。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接近冰点。很多家长都大惑不解:“我们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为什么孩子不但不领情,还仇视我们呢?”我对他们说:“你们只是给了你们认为该给的‘一切’,你们把亲子关系变得太物质化,这不仅使你们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也使得孩子难以承受你们高期望、高要求的重压。真正该给的,你们没有给;不该给的,你们却给了。你们爱得太自私,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谓“有害的爱”是指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爱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给孩子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给孩子吃什么;孩子爱穿什么,就给孩子穿什么。认为给得越多,表明爱得越深。 去年六一儿童节,我到幼儿园做调查。我问孩子:“你们最爱谁?”有个男孩说,他最爱爸爸,因为爸爸给他好多钱;有个女孩说,她最爱妈妈,因为妈妈常给她买东西;还有个孩子说,他最爱爷爷,因为爷爷给的钱最多。其实,父母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会使孩子成为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人,会使孩子用钱和物的多寡来衡量长辈的爱。 重庆市有个巴蜀中学,是所重点中学。那里有个“阔少爷”,他的父亲是个房地产商,每天都用奔驰车接送他上下学。有一天,司机开了一辆宝马车接他。司机把门打开,请“少爷’上车。这“少爷”把司机踢趴在了地上,指着司机的鼻子说:“我的奔驰车呢?没有它,我不回家。”司机赶快给老板打电话:“老板,没有奔驰车,孩子不肯回家。” 山东有对夫妻,从农村来到城市,靠捡破烂维持生计。他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花三千多块钱,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但孩子有了电脑后,不仅天天玩游戏,还拒绝上学。 还有些家长,自己舍不得买名牌,却去满足孩子买名牌的愿望,还讨好地对孩子说:“知道吗?这是耐克鞋,一千多块钱一双。你看,妈妈多爱你。”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父母的溺爱导致了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如生日聚会、外出活动等,孩子都会伸手向家里要钱,而且要多少就得给多少。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小银行”、“老保姆”。亲子关系就蜕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 孩子越大,其要求越多欲望也越大,而父母终归有满足不了孩子要求的时候。不能满足,就会由爱生恨。因此,一些父母哀叹自己是“拿钱买错”,但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更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习惯于物质刺激,孩子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大张旗鼓地给予奖励。请问,家长的物质刺激对孩子的未来真的有用吗? 答:适度的物质刺激,可以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人生取向,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我在美国纽约工作时,一位中国台湾的朋友把儿子送到我家,让我进行教育。这个朋友家中是三代单传,孩子从小备受宠爱。这个8岁的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我辅导他一段时间后,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100分。当时,他们举家欢庆,奶奶、爸爸、妈妈、表姐、表妹等聚到一起,先带他去纽约最大的玩具城买玩具,再带他到饭店吃豪华晚宴。后来,孩子又考了一个100分,他们又带他去买、去吃。再后来,孩子的成绩门门都考第一,家中依旧欢庆。可总这么买、这么吃,家里怎么受得了?后来,家里吃不消了,降低了孩子的“待遇”。不料,孩子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他妈妈打电话给我,我狠狠地说了她一顿:“孩子之所以这样闹,都是大人造成的……”他妈妈不解地问:“孩子考得好,给他物质奖励,激励他更好地学习,这有错吗?”我告诉她:“都是物质奖励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