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家庭间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差别很大,许多父母困惑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形成家教差别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家长不会科学、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 从爱出发,为什么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伤害 我在每期亲子训练营上都会做这样的调查:问父母是否爱孩子?回答是100%的爱:问孩子父母爱你们吗?回答爱的平均不到3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是父母不爱孩子,是爱得太多了,不科学,所以孩子感觉不到。孩子们最向往的母爱、父爱不是溺爱、宠爱、偏爱、私爱之类,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家长不懂得科学地爱孩子,往往从爱出发,却导致给孩子带来伤害。 例如,有一个休息日,外面天快下雨了,一个9岁男孩要去室外玩球。爸爸对抱着球的儿子说:“不能出去玩!”儿子说:“我就玩一会。”爸爸回答到:“我说不行就不行!”孩子趁爸爸不注意跑了出去。没过多长时间孩子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跑回了家,冻得一直在打哆嗦,这位父亲看到后上去朝儿子的屁股就是重重的一巴掌,并说到:“我不让你出去你就是不听话,你这样的孩子就得要打!”孩子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这位父亲不让孩子出去玩是怕下雨淋湿了孩子,他应该跟儿子讲清楚。孩子已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冻得一直在打哆嗦,爸爸此时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换掉被雨淋湿的衣服,让儿子尽快暖和过来,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效果会更好。 可是这位爸爸由爱出发,最后导致的却是伤害。 我曾对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在“是否自己背书包”这一项问卷中有27.6%的学生回答,五年来自己没有背过书包。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天空下着小雨,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门口看到一个男孩正朝着他的妈妈大声地吼着,我走近他们的身边,看到妈妈一只手为孩子撑着雨伞,另一只手为儿子拎着饭盒和水杯,妈妈忙得忘了给孩子背书包,儿子瞪着双眼气愤地向妈妈说:“你傻呀!上学校不知道拿书包,还不快点回家取去!”妈妈气喘吁吁地向着家的方向跑去,儿子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我看到这位母亲远去的背影,心里为她也为她的孩子担忧。 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它反映出了我们家长不会爱到了何种程度。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爱。我们有爱,但是有爱和有能力给予爱是两回事,我们想去爱,但是想爱和能爱是两回事,我们能够给予爱,但是能够给予和给予高品质的爱又是两回事。否则:我们伤害最深的人,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反过来,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也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因此我们要有爱、想爱、能爱、去爱、会爱。孩于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否则,他们情感的天空总是阴的。 家长要走出爱的八大误区 第一、过分溺爱: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关爱别人的权利。关怀的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物质给予得过多,精神上太贫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第二、功利的爱: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笑脸相迎,表现不好的时候,怒目而对,学习成绩好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赞许夸奖,考不好时,不仅得不到安慰或鼓励,还要挨打。 第三、强加的爱:大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不管孩子是不是能接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第四、贪婪的爱: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如果孩子得了90分还要求得100分,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 第五、补偿式的爱:常常出现在工作比较繁忙曾经忽视过孩子的父母或单亲家庭。 第六、聚焦式的爱:父母或几代人把眼光和爱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长辈的监护之下。家长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设计孩子的人生,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第七、情绪化的爱:高兴时爱得不得了,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就大发脾气,非打即骂,拿孩子当出气筒。 第八、无原则的爱: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合理行为时,父母毫不在意,甚至还不经意地鼓励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的滋长和蔓延。孩子大了,意识到错了但为时已晚。 家长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1、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 父母应给孩子允许孩子成长的爱,这里说的成长包括一个孩子生存所具有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获得。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他应有的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什么都不要你管。”真的不用孩子管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能幸福吗?恐怕很难有人敢这样断言。今天我们父母都开始认识到,只有好的学习成绩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2岁开始就应做家务。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从家务劳动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