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

——访闵乐夫

作 者:
萧于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记者:我们知道,孩子所获得的知识有传承和体验两个来源,请问体验和传承有何关系?它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何价值和作用?

      闵乐夫:传承就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育。父辈、祖辈天天叮嘱孩子注意听讲,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等等,这种注重传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好的,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文化知识和家庭美德的传承,孩子会比较系统、快捷地理解、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成长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仅仅依靠传承又是很不够的。孩子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只有经过体验和实践,孩子才能长知识、长才干。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传承的都是间接经验,而孩子的体验是直接经验。若想使间接经验被孩子认同、消化、吸收,必须依靠孩子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传承和体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体验印证传承,传承能提升体验,但不能代替体验。

      记者:请问体验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闵乐夫: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手去摸去抓。可别小瞧了孩子的初始体验,这是他们在有意无意地收集、积累对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经验。没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颜六色;没有“听”,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悦耳的音乐;没有“闻”,如何辨识香臭;没有“尝”,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没有“摸”,如何知道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孩子的看、听、闻、尝、摸等体验,不仅发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家庭、社会的认识,还对他们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就开始学骑车、学游泳、学滑冰、学电脑、学音乐、学绘画、学社交,等等。这些生活、学习技能,孩子只听家长、老师的传教是学不会的,必须实地操作、反复练习、反复感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长知识、长才干。体验、实践丰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等优势;相反,体验、实践贫乏的孩子,往往会有主动积极态度缺失,冒险探究精神缺失,动手动脑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势。

      可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

      不同的体验需要区别对待

      记者:既然体验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是不是所有的体验都是好的、值得提倡的呢?

      闵乐夫:在孩子的成长中,体验越丰富,知道的争情就越多,见识就越广,孩子也就越聪明。但是,要注意,并不是任何体验都是值得提倡的。有的体验是必须严格禁止的,有的体验是需要引导、保护、帮助、限制的,而前面所说的那些体验却是应该鼓励的。家长必须让孩子分清各种不同的体验,分别对待各种不同的体验。

      记者:请问哪些体验是孩子必须禁止的?

      闵乐夫:很多家长都心存怀疑:既然体验对孩子那么重要,难道还有禁止类的体验吗?有的。吸毒、感染艾滋病可以体验吗?绝对不能!家长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坚决拒绝毒品的诱惑;在适当的年龄阶段,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绝对听从父母的劝告,克服好奇,拒之千里之外。因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生一旦出现这类体验,那就离生命的不归路不远了。

      自杀可以体验吗?绝对不能!父母应教育孩子不要羡慕、模仿动画片中那些上天、入地、死而复生的人物,那是画家、剧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和故事,千万不能当真;也不要模仿武侠影片中那些英雄飞檐走壁、超越生死的行为,那是影视特技的效果,只能观赏,不能当真。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根绳子,一缸水,一个塑料袋就足以结束一个儿童的生命!如果孩子因为好奇、好玩去尝试死亡的滋味,真的夭折了,那他的父母该是何等的悲痛啊!

      杀人放火可以体验吗?这也是绝对不能的。因为这种体验会触犯法律,危及他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孩子一旦触犯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孩子还未成人就告别了美好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哪个家庭愿意接受这样的不幸啊!

      禁止类体验有一个共同严峻的事实:它不可逆转,不给孩子改正重来的机会。父母必须经常给孩子敲警钟,严禁这类体验,做到安全第一。

      记者:请问哪些是需要引导、帮助、限制的体验呢?

      闵乐夫: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一些孩子经受不住诱惑:看见别的孩子抽烟的样子“很帅”,自己也尝试着抽一支;看见别的孩子喝酒的样子“挺酷”,自己也来一口,“酷一回”;看见成年妇女扎了耳孔戴耳环,自己也跟着扎耳孔戴耳环;看见社会青年把头发染成彩色,自己也想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看见别人烧香拜佛、信迷信、信风水、信星座,自己也跟着相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看见别人穿几百上千的名牌服装很时髦,自己也想穿那些名牌服装在同学面前显摆显摆……孩子的好奇心、求新求变的心理、模仿的心理比成人强,要想完全杜绝这类体验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类体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是很不利的,所以,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加限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