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每年开学前,总有不少家长托门路出高价,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那些实验学校。还有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老教师家或去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寄宿。在这些家长眼里,好学校、好教师就是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享受这样的教育资源,当然就是受最好的教育。 好学校、老教师、寄宿制学校等于优质教育资源吗? 陆晓钢是个企业老总,一年中有大半年出门在外。儿子上小学时,陆晓钢就物色了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把孩子送老师家寄养。6年过去了,陆晓钢细心观察以后发现,孩子有两大优点:成绩不错、品行不错,还是班长。同时他也发现了儿子身上的两大缺陷:一缺少兴趣和活力,除了看卡通书,别的什么都不想干,也不玩,怕弄脏衣服;二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担当,甚至被人欺负都不敢反抗,更谈不上履行班长职责,担负责任。 陆晓钢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孩子是乖孩子,可今后怎么闯社会呢?有时候看着儿子,他甚至怀疑他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陆晓钢在选择寄养的时候,看重的就是老师这个优质教育资源。可是,他发现,结果和预期不是一回事。怎么会这样呢? 教育,其实并不单纯表现为知识的传授,更大意义上它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承,是一种人格性灵的唤醒、生命质量的提高。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生命的本体价值、全面价值,是以往教育最突出的误区之一。 尽管陆晓钢的教育预期并不是只追求智育第一,但他选择让孩子离开家寄养,潜意识里还是“智育第一”起了主导作用,客观上阻滞了亲子互动。陆晓钢不明白,寄养使得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主要是老师、学校单方面的,孩子承袭于父母但还需要家庭后天的影响来唤醒的独特的人格性灵还在沉睡,亲子互动因素的缺乏使孩子缺少生命的活力和个性。这就是陆晓钢看着儿子觉得陌生的缘故。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宝贵教育资源。优质教育一定是大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多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需要三方共同来完成。 现代社会的环境因素越来越丰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家长给尚在婴儿期的孩子刊登广告招聘专职家庭教师,要求家庭教师对孩子的每一分钟做出教学安排,有的把孩子所有的空余时间安排为各种培训,有的则由着孩子整天与电视、电子游戏为伴。孩子从婴儿开始每天几乎见不到爸爸妈妈,没有时间自由游戏,所有这些家庭影响的淡出乃至缺席,孩子自主活动的消失,客观上已经背离优质教育的宗旨,不幸却被家长当做“给孩子世界一流的教育”在一丝不苟地实行。可以说,劣质教育资源正在驱逐优质教育资源。所以,有专家呼吁,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资源构成”的关注、选择和调整。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婴幼儿时期,其次是小学时期。到了青春期,孩子进入逆反期,家长想给予孩子多一些影响,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了。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建构、整合以家庭全方位良好影响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 陆晓钢作为企业家的日常拼搏过程、发展过程,本来是对儿子极生动而有效的教育资源,却被他轻易放弃,可谓拿着金饭碗去讨饭,反映出家长没有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地域不同,出的人才也不同。同是经商,晋商、徽商、浙商各有千秋。同是浙商,温州的、宁波的、台州的、绍兴的、杭州的,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的。 同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不仅是龙、凤、老鼠的先天物种不同血统不同,还在于它们后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方式就是教育资源,家长自身的奋斗过程、成长过程就是自己孩子独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才,难道还有比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亲子共同成长更好更具个性持点,因而更有效的教育影响吗? 当然,教育资源确实有好坏优劣之分,每一个孩子的成才又离不开多种教育资源的通力合作。所以,在把孩子交给太太、老师、保姆、公公婆婆、丈人丈母娘、培训班、电视、网络的时候,家长搜索、甄别、选择、改造、利用、创造、建构优质教育资源的素养和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孟母三迁”,中国传统教育早就强调要选择、善用优质环境资源。有的家长利用同业协会、同学会中有关成功人士艰苦奋斗的经历、他们的精神财富,作为孩子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表现出较高的建构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 优质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浸淫过程,一种系统工程:利用、创造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尽可能理想的教育环境,保证孩子生活在健康的、优秀的、美好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发展美好的情感倾向,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所以,家长作为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培养、提高自己对教育资源的基本认识,对周围各种教育资源的敏感和警觉,考量各种教育资源的实质及其质量的能力。不仅对单种教育资源的优劣有正确的判断,而且能预测并考察各种资源的相互关系并及时做出调整,绝不把劣质或低质教育资源当做优质资源而任其大行其道最终积重难返,或者任优劣资源相互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