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一个10岁的孩子在帮妈妈刷碗,妈妈来到厨房,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这哪是在刷碗,根本就是在玩水嘛!没听说北方正在闹旱灾嘛,还这么浪费水! (听了这句话,孩子会怎么想?) 妈妈继续斥责着:“洗的什么碗?饭粒还在碗边?” 当然,孩子忍受不了妈妈一味的责怪,一气之下走出了家门。 案例2:妍妍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一二年级时,虽然上课时经常搞些小动作,听课时也会走神,但她的学习成绩总是很好,尤其是一年级时,考试总能得高分,所以,老师都很喜欢她,还选她当班干部。可是,从三年级开始,她开始觉得学习吃力了。老师讲的好多知识都是新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没那么容易回答了。上次测验,她数学还没及格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最让妍妍苦恼的是,她虽然知道现在不能在上课时“想别的事情”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听着听着, “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 ■什么是“小学三年级效应” “10岁与三年级”已经取代“小升初”成为孩子变化开始的新名词,经常会有家长抱怨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很听话、成绩也很好,怎么到了三年级就突然变得不求上进了,三年级逐渐也成了家长们的头疼期。所谓“小学三年级效应”,就是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小学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 究其原因,有人说是“超前教育”的恶果,一部分孩子因为学前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结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和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也有部分教育人士把根源归结于教材的编排,一二年级的教材与三年级的教材在连续性、难易度等方面差别明显,孩子们一时不能适应。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三年级效应”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三年级效应”不只是学习成绩的突然变化,而是与这一时期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 首先,按照儿童的游戏特点,三年级的孩子由简单的室内游戏阶段向室外伙伴阶段过渡,以前的玩具只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现在突然要面对更多的伙伴进行分享,孩子是不是准备好了?儿童本身所处客观环境的变化肯定对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生活和乐趣带来冲击。 其次,孩子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更加丰富的伙伴世界,他们在玩耍的同时逐渐会喜欢这个充满“成人气息”的圈子,在其中他们可以像大人一样指手画脚、呼风唤雨、显示权威等,显然孩子们的生活多元化了,他开始认识到学习可能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于是父母的焦虑开始因为丧失控制而起,必将愈加严重。 再次,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即将进入人生的第一次风暴期——青春期,孩子们开始自主,开始自决,家长僵化的教育方式肯定会受到孩子的沉默反对,家长要求孩子学习是唯一,而他们就把学习不当回事作为报复和对付家长的手段,经常会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一我们学习是为家长而学。综上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主观世界、自我意识的变化使得“三年级效应”应运而生。 ■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应对 首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一些家长的理念里,训练孩子就要达到完美无缺,也就是一定要孩子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上面提到刷碗的例子就是家长潜意识的典型体现,不少父母不了解,过度的吹毛求疵恰恰是管教子女的大忌。为人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孩子在学习一项新事物时,就像盯贼似的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有错误时,立即十万火急加以纠正,一直到准确无误时才肯罢休。 10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学习阶段,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为什么10岁左右孩子的家长最烦恼就是这个原因,这个阶段的孩子自身需要成长,而且需要迫切地成长,成长中需要不断的经历,如果我们习惯采取批评、挑剔的眼光来指正他们的错误,无形间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加重他们的挫败感。 所以做父母的要多一些面对不完美的勇气,允许孩子犯错误,引导他们,才是这个年龄阶段所真正需要的。亲子之间就像所有的人际关系一样,也是相互的需要,我们也要知道孩子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遇到过很多家长,我问他们,你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吗?他们说当然是出去玩了。 孩子们都想出去玩,家长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地玩,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没有办法,我认为现在的家长朋友应该形成学习的联盟,共同捍卫好孩子心灵最后一扇精神之窗。大多数孩子在出去玩的背后其实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参与感、一种贡献于集体的成就感,而这些在家长身上、在家庭里都得不到。建议家长朋友积极参加一些父母为主题的沙龙和工作坊等,以便交流自己的困惑和分享别人的经验,并有机会学习一些应对的技巧、适应不同阶段孩子特点的教育建议和办法。 要想顺利改变孩子以摆脱控制、自我做主为特征的“三年级效应”,家长必须先自我改变。 其次,从教师角度看,老师应该因人而异地开展引导和教育,引入心理辅导的专业方法开展工作,帮助家长认识这种现象的真实意义,最重要的是树立孩子成才多元化的思想,不要把成绩当作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