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08-01-12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79(2008)01-0112-07 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复苏并不断壮大,随之建立起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极其发达的多层次的交通网络。无论是乘小汽车、电车,还是乘地铁、火车、高速巴士等,都会感受到日本交通的便利之处。东京都市圈和京都大阪神户都市圈,以其发达的交通设施展示了国际大都市的时代感。高速公路、地铁四通八达,地上与地下交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交通图。随处可见2层、3层乃至4层的立交桥和轻轨铁路。新干线、轻型电车铁路、高速公路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笔者以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神户、奈良、熊本和福冈等城市的考察经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日本的交通系统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的特征,并从中总结可供我国交通系统建设的经验,促进我国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 1 日本交通体系的基本概况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太平洋岛国,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云南省的面积。日本总人口约1.27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约占8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8人。日本平原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之大、建筑物之密集、拥有汽车的数量之多,都很少见,所以城市的交通问题始终是日本国民生活中的焦点。日本的交通体系非常健全,机场、高速公路、高速新干线、交织如网的电车和地铁线路再加上水上交通设施,构成了空中、陆地、水上的立体交通网络。海上交通主要包括客轮和货轮;陆上交通主要包括新干线、电车、地铁、路面电车、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和自行车等;空中交通主要是航空运输。日本是太平洋中的岛国,主要有四大岛屿组成,还包括很多个小的岛屿,因此,海上的交通联系成为一种比较主要的方式,由此也带动了日本发达的造船业。但主要的交通联系还是以陆上交通为主。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地下空间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本也是家庭拥有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平均每两人一辆),但汽车并不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目前也形成了比较发达的航空网络,连接了主要的国内重要城市,并和很多国家开通了国际航线,对内对外联系非常便捷。
2 日本交通体系的发展特征 2.1 交通规划超前合理,交通路网结构完善 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与其严格的规划法规和超前的交通规划是分不开的。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已确立了交通先行的城市发展政策,此后一贯重视交通发展,并陆续颁布了城市365JT规划法及更高层面的国土利用规划法和国家主干高速公路建设法等一系列法规。二战后,用于交通运输网络改善的公共投资占20%以上,1967-1971年提高到47.4%[1]。其次是有科学合理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日本的道路设施(如道路高架桥)建设以及公交车、有轨电车、轻轨线路的设置和调整,都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对车流量、人流量、交通方式等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并且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快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把日本发达的都市圈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了彼此的空间联系和经济融合。在日本的农村,也全都是柏油马路,即使是宽一两米的田间小道,也进行了道路硬化,为城乡交通的快捷联系提供了保障。另外,广泛分布的小型停车场,不仅为汽车的停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一些边角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2 各种交通工具换乘方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将交通需求管理作为交通规划、治理的一种新思路,重视供需平衡规划与研究,强调理智使用土地与道路资源,抵制滥用道路。引导人们(车辆)减少低效率的出行,大力发展高效的公共出行方式。日本交通系统的整体布局比较合理,组织安排得当,可以方便地换乘各种交通工具。一般步行10分钟之内都有地铁入口或公交站点。不论是公交车还是地铁,都有准确的到站点和发车点时刻表,按钟点候车比较省时。在日本的车站外,很少有熙熙攘攘的人流积聚滞留,主要是公交站点和地铁口实现了有机衔接,特别是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非常到位,车站设计也比较合理,在东京都市圈内部,最繁忙的站点有地上地下四层,通过明确的路线指示牌可以实现顺利换乘,方便地到达每一个目的地。 2.3 轨道交通非常发达 为了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的交通系统和实现社会公平,日本主要采取了降低对汽车的依赖性和确保多样便捷的交通选择方式两大方面的战略措施[2]。轨道交通承担了大部分的运输任务,成为日本广大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带给居民的方便快捷外,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地面公交和小汽车的出行次数,使得地面交通也比较畅通。日本的轨道交通充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在地铁建设的同时开发了大量配套的地铁商业。地下的交通服务配套设施是很现代的。购物、娱乐、休息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用走出地面,就可以完成许多事情,由于地下道路上没有任何车辆,畅通无阻,很多时候会觉得地下的活动似乎比地面还要方便、舒适。因此,在地铁换乘和地铁出口的沿途,大量的商业网点繁荣了经济,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