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贺灿飞,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和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谢秀珍,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潘峰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空间分散而在90年代趋于地理集中;大部分省区的制造业结构逐渐多元化,90年代后期以来趋于专业化。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存在显著的产业间差异,出口加工型产业越来越向沿海省区集中,原材料指向型更加接近资源地而比较分散,消费市场导向型产业需要就近市场也趋于分散,各地区竞相发展的高利润、高税收产业也更趋于分散。本文系统考察了影响各制造业省区地理分布的区位因素,发现影响我国制造业省区分布的重要因素依次为政策和制度因素、劳动力素质和成本、规模经济、自然资源和区位通达性,但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分布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08-01-06

      文章编号:1000-0585(2008)03-0623-13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模型可以解释产业地理格局[1]。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外生资源禀赋对产业区位的影响[2]。新贸易理论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差异化等因素,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导致产业地理集中[3]。新经济地理模型则将产业区位完全内生化,强调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认为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权衡是产业集聚的根本原因[4,5]。

      新经济地理模型并没有否定传统经济地理因素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些传统地理因素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成为产业地理集聚的原始动力,这种纯经济地理因素导致初始产业集聚,通过新经济地理因素进一步强化产业地理集聚[6]。任何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产业区位现象,自然优势和集聚经济共同决定产业区位[7]。但是,在经济转轨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产业区域分布可能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化是理解我国产业地理格局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机制成为资源分配的根本手段,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步引导我国产业区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产业区位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地理区位较好的沿海地区集中[8,9]。另一方面,经济权力下放,尤其是财政分权,极大地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导致激烈的区域竞争,国内市场严重分割,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双重目标驱使下,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和理性模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和分散布局[10~12]。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正是在这种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由于新区域主义研究和新经济地理的兴起,近年来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对我国产业地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采用不同指数测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考察产业集聚对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3]。一些学者研究了改革开放不同尺度的产业地理格局及其变化,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产业地理集中现象,且随着市场化进程,产业地理集中有增强趋势,但在各产业间差异显著[9,14~18]。一些研究也对中国产业区位进行了探索性的解释,发现传统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区位逐步与比较优势的地理格局匹配,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相对而言更为集中[9,12,15],而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政策、市场化改革等也是我国产业区位的影响因素[8,9,14]。伴随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对制造业地理格局产生显著影响,不利于产业集中布局[6,12,19]。

      虽然现有研究对于深化理解我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研究都是对制造业整体进行分析,缺乏针对单个产业地理格局的研究,更缺乏产业间的对比分析。然而,根据研究,我国制造业中不同产业的地理分布及其集中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暗示不同产业的地理格局形成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目的是系统考察每个两位数(大类)制造业在中国的省区分布,并揭示其区位因素的差异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首先描述各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然后从省区角度系统考察自然优势、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因素对中国产业地理格局的影响。基于以下原因,本文采用1980~2004年省区尺度两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1)较长时间序列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地理格局特点及其变化趋势;(2)从对我国制度转变导致政府行为变化的回顾看,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行为对我国产业发展和地理分布的影响最为直接,尤其是省级政府,其行为既可以反映中央相关政策,也可以保证省区内部政策的一致性,采用省级单元的数据更可能反映转轨时期相关政策对产业分布的影响;(3)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各省在具有比较丰富资源的同时,省际间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且大部分相关统计均按省区尺度进行,所以省区尺度数据可以较好反映自然优势对产业区位的影响;(4)不同产业因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受自然优势、集聚经济、制度政策因素等影响程度有所差异,故有必要分别考察不同产业的地理格局,而在产业分类方面,两位数产业可以在产业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反映不同产业间的差异。另外,省级尺度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在相关研究中广泛采用,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本文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本文首先采用基尼系数计算了1980~2004年间中国两位数制造业总产值的地理集中度和省区专业化程度,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地理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其中,1980、1984、1985年数据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四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8~1994年和1997年数据分别摘自1988~1995年以及1998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年数据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地区卷),1998~2003年数据摘自1998~2003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2004年数据来自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为保持前后数据的一致性,对部分产业数据进行了合并得到26个两位数制造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