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8)01-0057-05 一、引言 “当一种工业已经这样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时,就会长久设在那里……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而似乎公开地散发在空气中,连孩子们都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1] 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用这一句话形象描绘了工业① 地理集聚中知识外溢的效果,表达了其对工业地理集聚现象的关注。其后,对于工业地理集聚的研究出现了数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首次提出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形成了工业集聚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70、80年代,工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Krugman和Porter等人的推动下,工业集聚研究形成了第三次高潮,并得到了迅速发展[2]。工业出现地理集聚按马歇尔的观点来说,是因为工业地理集聚有利于专业化供应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和知识的外溢[3]。其后,瑞典经济学家Ohlin从区域间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进行了解释。Krugman则强调了规模经济的报酬递增效果,认为外在规模经济是工业地理集聚的重要原因[4]。 本文主要利用1995~2005年中国工业数据考察了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工业地理集聚过程中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 二、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工业地理集聚的测度方法 对工业地理集聚的测度指标比较多,如熵指数、Isard指数、Herfindahl指数、区位Gini系数、EG指数等。上述方法中,EG指数剔除了企业规模对地理集聚的影响,其他指数由于企业规模数据难以获得,因而计算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我们这里主要选用区位基尼系数进行计算。 区位基尼系数是Krugman提出的反映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不均匀程度的指标。区位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比较多,本文所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CR[,n]表示某工业前n位地区的市场集中度,X[,i]表示X工业在第i个地区的市场销售额,N表示全部地区数。 (三)数据说明 本文在衡量工业地理集聚程度时使用的数据为工业增加值,在衡量工业地区集中度时使用的数据为产业销售额。其中,1995年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200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及产业销售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6)》。由于中国工业分类标准在2003年进行了调整,因此,2005年与1995年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剔除了1995年工业分类标准中有、而2005年工业分类标准中没有的行业,把1995年的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转换成2005年的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另外,由于1997年重庆市才从四川省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因此为了分析的统一性,我们把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的数据合并计算。 三、计算结果及其说明 (一)1995~2005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演变特征 表1显示了1995~2005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的区位基尼系数。从总体上看,在这一期间中国工业地理集聚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区位基尼系数加权平均值由1995年的0.57上升到2005年的0.64,上升幅度达到12.78%。但是,在中国工业集聚程度整体提高的过程中,不同行业之间呈现出了结构性的差异。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产选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与供应业,水生产与供应业的区位集聚程度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水生产与供应业、煤气生产与供应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下降最明显,分别为8%和4.5%。 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最为显著,均在30%以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的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达到20%以上。这反映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行业在近10年来集聚程度上升空间较大,说明地方保护主义正在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加强。采掘业由于行业特性特殊,区位集聚程度上升幅度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