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北京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作者简介:
张凤荣,李佳,赵婷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4);赵华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黄大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资源科学

内容提要: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蔬菜、远郊粮油的农业圈层模式,是一个与土地资源禀赋相协调、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相协调的布局,是一个更注重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布局。该布局突出了农业的公益性,仅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7-7588(2008)02-0162-0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① (以下简称《城规》)是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蓝图。《城规》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毫无疑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1] 的重要标志之一。《城规》还在“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一章中提出“根据城市空间总体布局,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将基本农田保护区与绿色隔离带和生态走廊规划相结合,基本农田可以部分纳入绿色空间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章中提出,应“充分发挥绿色空间在生态、环境、景观、文化、游憩、减灾方面的综合作用。”

      多功能性是所有形态农业的本质特征[2,3]。不论生产模式或者农业系统如何,其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从经济、社会、环境到文化的产品性和非产品性物质和服务[1]。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农业发展既有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的农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的资本、技术支持;但同时又面临着劳动力、土地和其他基本投入的价格高昂,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在这种背景下,要建设“宜居城市”,北京农业必须通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从而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稳步增收。这已经在政府②、专家学者中间达成共识[3~7]。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具有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文化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8~10]。笔者认为,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通过观光、休闲、采摘等来提高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都市农业必须是生态型的、环境友好型的,为市民营造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景观的农业。北京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宗旨,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种植、养殖业,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性功能,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基于宜居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1 北京的农业发展空间

      这里所谓农业发展空间是指农业生产活动的基地,包括耕地、园地、牧草地以及用于设施农业和养殖水面的其他农用地,本文将这几种称为“农业产业用地”,以有别于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农用地”概念。

      1.1 2004年北京市农业产业用地面积

      根据《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2004》③,2004年北京市耕地面积为236437h,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41%;园地面积为123940h,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55%;牧草地面积为2042h,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2%;其他农用地面积为55104h,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6%。其他农用地是指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畜禽养殖用地,坑塘水面,田坎,晒谷场,农田水利用地。农业产业用地总和417523h,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44%;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比建设用地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48%高;但要比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07%要小得多。可见,北京市农业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并不大;北京自身的农业资源只能解决部分农产品的供应。

      1.2 2004年北京市农业产业用地空间分布

      从表1可看出,耕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通州、顺义、延庆、房山、密云6个区,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园地主要分布在平谷、密云、怀柔、大兴4个区,约占全市园地面积的60%;牧草地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和密云,分别有1216h和767h,约占全市牧草地面积的97%;其他农用地主要分布在顺义、通州、大兴、昌平、房山等,约占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的67%。

      

      1.3 2004年农用产业用地景观特征分析

      利用Arcview3.3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2004年的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主要农业产业用地——耕地与园地进行景观特征分析,结果如表2。

      1.3.1 耕地 远郊平原区,耕地景观所占比例较高,单个耕地地块面积较大,形状规整。近郊区(也是平原区)耕地景观面积比例仅次于远郊平原,平均斑块面积较城区和山区的耕地斑块大,但比远郊平原区的耕地平均斑块面积小。但无论是近郊区、还是远郊区,耕地都与居民点、工矿用地等其他景观类型相互交错,人为影响强烈。城区的耕地则高度分散在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山区的耕地则散布于林地景观之中,由破碎小块组成,但生态环境良好。

      1.3.2 园地 园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比例、斑块密度等景观指数,远郊平原区高于山区,而山区又高于近郊区和城区。由于受到地形坡度的较少制约,平原区单块园地的平均面积较大;但受人为干扰的影响,破碎度也较高。另一方面,园地的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平均分维数、聚集度指数等均由城区向远郊区依次递增,即从城区到山区,人为干扰强度呈梯度递减的规律。远郊平原地区大面积的园地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耕地转化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