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0585(2008)02-0397-12 1 引言 城市群是指三个以上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通过各种通道有机联系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因此,研究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合理化组织,有助于密切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结构互补,有助于为城市群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寻求良好的产业竞争与合作之路[2]。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不断重组和优化的过程。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借助联系方便的交通运输网使一些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被人们称为都市密集区的城市群由此发育形成。1957年美籍法国城市地理学家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区的空间组织过程之后,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空间结构组织模式,并认为大都市带是城镇化空间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3]。1976年莱曼提出城市群的空间组织过程表现为具有高密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核心之间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联系,如相对较高的联系强度和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向。1991年McGee将由数个通过交通走廊联系的大都市及其周围或其间的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组成的巨大地域组织命名为超级城市区(Megaurban)[4]。 1992年姚士谋根据城市组合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城市群分为组团式、带状和分散式的放射状或环状城市群;1996年周一星将城乡一体化区域这类城市体群结构命名为都市连绵带(Metropolis Interlocking Regions,即,简称MIR)[5]。1997年齐康等根据城市群发展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提出一种具有生态“绿心”的开放间隙式生态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6],1995年以来新世界城市体系的倡导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背景下形成的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及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技术扩散的力量,促使人口与产业空间重组再次发生于大都市连绵区,形成新的城市—区域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城市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以聚集和扩散为主要特征的空间重组与整合现象,并最终突破城市空间限制,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群①。1999年顾朝林将城市群分为块状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和线状城市群(如胶济—津浦铁路沿线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等)。2004年朱英明根据城市群的平面空间形态,提出了“>”型、“Δ”型、“Λ”型、“H”型和“ψ”型5种空间组织形式[7]。2004年郭荣朝等提出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8],2005年王兴平从节点、轴线、功能单元三个方面将城市新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划分为点状、带状、片区状三种形式[9]。2006年姚士谋等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将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归纳为四种模式,即高度集中型发展模式、双核心型发展模式、适当分散型发展模式和交通走廊轴线型发展模式[10]。2006年乔家君等提出了河南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11],2007年刘承良等研究了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12]。 综观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城市群形成与发育过程就是城市之间空间扩展的有序化过程,也是城市之间产业协作优化组织的过程,国内外城市群空间整合与产业优化组织的经验对武汉城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城市群空间整合与产业优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武汉城市群建设的总体思路 武汉城市群位于湖北省东部,土地总面积5.78万k
,行政区划上包括湖北省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共9个城市,2005年底人口3086.7万人,占湖北省的51.18%,GDP为3999.72亿元,占湖北省的61.34%,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均占湖北省的“大半壁江山”。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地做出了推进武汉城市群建设的长期性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快武汉城市群建设,既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湖北省率先在中部崛起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1 总体建设思路 武汉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是中国东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桥梁和纽带[1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14],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中部崛起中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15],是湖北省最大、未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长期持久建设的战略重点。 武汉城市群拥有中部之中、居中独厚的综合区位优势,保障充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南通北达、东贯西联的交通通讯优势,特色互补、差异竞争的错位发展优势,资源整合、产业共链的集群发展优势和智力密集、技术溢出的创新高地优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优势,从全国、内陆地区、中部地区以及湖北省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出发,可将武汉城市群总体发展定位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内陆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 通过建设,推进武汉城市群由发展中的城市群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群,由发育型城市群转变为成长型城市群,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群,由“一强众弱”型城市群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群,由省域内生型城市群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群,由内需型城市群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群。最终将武汉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最具生态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市群,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