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一个多世纪,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丰硕。由这一概念引发的学术争论很多,有的学术界已有定论,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注意到,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还遭遇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人们从不同需要甚至某种功利目的出发发表意见,不免背离学术的原则,从而产生种种歧见。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指汉唐间经行陆路贯通亚洲通欧洲、非洲的贸易和交流之路,那时丝绸贸易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和杠杆作用,丝绸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内它发生过不少变化,因此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它。本文想从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谈点个人的认识,主要限定西北丝路即传统意义上的绿洲路的范围来谈。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 丝绸之路起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起点,即丝绸之路何时创辟,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什么时候开始的。二是空间起点,既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从什么地方为出发点的。按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互相传播,那么东西方互为这种贸易交流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但既然把丝绸作为这种贸易和交流的代表性的商品,既然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那么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应该从中国一方考虑。从丝绸输出一方考虑,这两个起点的答案是不同的,因为历史的起点只有一个,一个事件的发生只能有一次;但空间的起点却会发生变迁,因为空间上的地点会随着时代不同发生转换,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中国丝绸是什么时候最早外传的呢?跟追溯任何事物的历史起源一样,丝绸最早西传的时间已经难以确知。从文献记载看,丝绸贸易在商代经济领域已经起着重要作用,《管子》卷二四《轻重》篇云:“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尚书·酒诰》记载,周公派唐叔告诫殷遗民:“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反映那时已经存在丝绸的长途贩运。恩格斯说:“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境的贸易,而且海外贸易也有了。”①随着丝织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丝绸贸易便产生了。由于丝绸绢帛轻便,容易携带,又因为价格昂贵,能够牟取暴利,产品精美,受到欢迎,因此成为商人们乐于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 至于西传域外只能确定大概的时限,那就是大约在西周中期,而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西周中期,周穆王(公元前1001至前947)西征犬戎,史载“益国二十”,打开了通往大西北的草原之路。穆王西征故事,《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史记》中之《秦本纪》、《赵世家》皆有记载,据说穆王向西巡狩,直到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穆王第二次西征是一次有征无战的行动,目的是恢复和发展与西北各族的友好关系。《竹书纪年》“周穆王”条记载:“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事在公元前993年。《穆天子传》记载,穆王从王都宗周出发,率六师西行。这次他带有大量金银朱砂和丝帛,作为馈赠之礼,每到一处,就以丝绸、铜器、贝币和朱砂馈赠各部落酋长,各部落酋长也向他赠送大量马、牛、羊、酒和棕麦。最后到西王母之邦。穆王赠以丝绸,并与西王母会宴于瑶池之上。 从考古发现来看,至公元前五六世纪,即中国春秋末期,中国丝绸已经成为希腊上层社会的华丽服装。里希特《希腊的丝绸》一文认为,雅可波利斯的科莱(Kore)女神大理石像,胸部披有薄绢,是公元前530年至前510年的作品。雅典卫城巴特侬神庙的“命运女神”像(公元前438至前431年),希腊雕刻家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Karyatid)像等公元前五世纪的雕刻杰作,人物都穿着透明的长袍(Chiton),衣褶雅丽,质料柔软,皆丝织衣料②。希腊绘画中也有类似的丝质衣料,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批生产的红花陶壶上彩绘的人像,身着细薄的衣料③。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的陶壶狄奥希索斯(Diohysos)和彭贝(Pompe),更是显著的例子④。克里米亚半岛库尔·奥巴(Kul Oba)出土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制作的象牙版,绘有“波利斯的裁判”,将希腊女神身上穿着的纤细衣料表现得十分逼真,透明的丝质罗纱将女神的乳房和脐眼完全显露出来⑤。在克里米亚半岛克特齐附近古希腊人殖民地遗迹中,曾有丝发现。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市西北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凯尔特人墓葬,发现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绣品⑥,可见中国丝那时已远销此地⑦。那种蚕丝、衣料在当时只有中国才能制造。野蚕丝织成的帛达不到这种细薄透明的程度,希腊没有饲养家蚕的技术,那时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这种细绢。 中国丝绸是如何传入遥远的欧洲呢?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内地丝绸的流通方向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通过西域各族人民流入中亚和更远的地区。从1928年至1949年,在今俄罗斯的戈尔诺阿尔泰地区的乌拉干河畔,卡通河和比亚河上游,发掘了一批时间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墓,出土了一批中国制造的丝织物,其中巴泽雷克3号墓和5号墓出土的绢、绸,其图案有形态优美的凤凰,在一幅绣帷上绣着非本地所有的飞鹤,应该是来自的中国丝织工艺品。1977年在新疆的阿拉沟东口,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和漆器,出土的菱形链式罗是战国时内地的新产品,由于外销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天山山麓。在新疆乌鲁木齐鱼儿沟也发现过战国时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在原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附近,也有中国早期丝绸出土。从同出器物的铭文可以判断属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产品⑧。 中西交通的这条道路称为欧亚草原之路。欧亚大陆间草原是非常宽阔的地带,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长久的定居处,因而古代通过欧亚草原游牧民族进行的中西之间的交通,其具体路线难可详考。现代学者根据希罗多德笔下草原居民活动的分析,推测西从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是宽广的草原道,中间需要越过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或乌拉尔山。往东与蒙古高原相通的大道有三道:第一道在东及巴尔喀什河西缘时,从东南折向楚河谷地,而后进入伊犁河流域。从这里沿着天山北麓一直向东,直到东端的博格达山以北。从博格达山北麓向北,还可以走向蒙古高原的西部;第二道从伊犁河流域偏向东北,进至准噶尔盆地,直抵阿尔泰山西南山麓;或者从东钦察草原东进至额尔济斯河中游,沿着其支流的河谷和宰桑湖南缘进至阿尔泰山。在绵亘的阿尔泰山脉上,有不止一处可以越过的通道,著名的达坂(山口)有三个,即乌尔莫盖提、乌兰和达比斯。第三道从东钦察草原东缘向东,渡过额尔济斯河抵达鄂毕河,然后沿着鄂毕河上游卡通河谷地进至蒙古草原。这条道路上有阿尔泰山和唐努乌梁山之间的崎岖山地,相当艰险。相对而言,第一道是最易通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