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过去十多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过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区发展道路,也带动了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道路各有不同,有的靠大规模的工业制造拉动;有的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取胜;还有的因优越的区位和海量外资获得高速发展……同时,每个高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有的正处于上升期;有的已经步入相对稳定期;有的开始出现某些方面的下滑……但总体而言,中国高新区发展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实现了初步的积累,而且这种积累是建立在外资驱动、规模驱动、政策驱动等基础上的,与高新区设立的初衷与本质尚存在一定距离。现阶段,一部分高新区已经通过这种积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今后有能力也必须走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创新之路。 关于高新区二次创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已不少见,其中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一直备受关注[1-4]。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现阶段国家高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历史使命入手,探讨国家高新区创新体系的构成、运作机制及其战略对策。 2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自主能力 高新区设立的初衷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促进民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由于基础薄弱,中国多数高新区在起步之初没有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引进外资企业是为了学习,为了民族高新技术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有些高新区却把吸引外资当成了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致使许多高新区过度依赖少数大型外资项目。如2003年,青岛高新区12.4%、2.7%和8.65%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来自于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美国投资),高新区产品出口占青岛市全部出口的45%,也主要靠朗讯。而外企的贡献仅限于税收、就业等数量上和表面上的拉动,技术转移、辐射、带动方面的作用却并不显著。 目前,国际先进高新区支付外国技术专利输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5%左右,而中国高新区却平均高于30%[5];2004年,国内市场进口集成电路约600亿美元,集成电路进出口逆差约500亿美元,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业与世界水平的技术差距总体为5-15年[6];中国对西方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一半来自于外资企业,自主品牌不到10%;国家高新区许多企业仅停留在替海外跨国公司加工组装的层面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中国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的平均利润只有5%;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5%,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产业大国。但是集成电路关键技术落后,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7]……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国家高新区产值、收入、出口等构成中真正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非常少,真正在国际上占据高端环节的非常少,真正留在我们国内的利润非常少。国家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是民族振兴,竞争对手是全球先进高新区,过度依赖别人、缺少自主性注定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体系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改变这一现状是中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2.2 产业竞争力 毫无疑问,高新区的主体产业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部认定11个领域的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不同高新区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一方面要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预测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脉络,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抢先占领技术和生产的制高点。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各高新区追逐的热点。2003年,国家高新区引进技术和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趋同率达7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高达90%以上[5]。2004年,电子信息领域产品销售收入占国家高新区全部收入的41.6%,产品出口占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量的76.2%。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这种有数量没质量的产业发展模式只能为别人创造更多的发财机会。另外,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计算,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26%,其中18个高新区此项比重不足1%,贸易和加工等低技术、低效益的环节占主要地位,重产值而轻技术效益的现象非常严重。 产业方向与效率是影响高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范围扩大到全球,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决定了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难以支撑起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 2.3 空间效率 国家高新区是中国土地效益较高的区域,据开发区年鉴相关数据计算,2004年,53个国家高新区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占全国4%以上的GDP。国家级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工业产值31.9亿元,工业增加值7.8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远远落后。中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土地面积是硅谷的数倍,但目前的总产出只有硅谷近十年前的1/3左右[5]。现阶段,中国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大约为60%,大量的非高新技术企业,甚至是食品、饮料、玩具等低层次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充斥其中。如,沿海某国家级高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约占全区企业数量的1/3。这些企业的产值在高新区比重不大,但占用土地面积却不少。另外,由于土地开发、要素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导致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问题也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