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善,”[2](P275)从全球城市化的基本趋势看,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其在地域空间上将不断获得扩展,城市一下子变得庞大起来,并逐步形成许多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巨大城市集聚体。全球范围内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集聚体己经有12个,许多集聚体己经首尾相连,形成了若干个人口高达几千万的城市群,例如包括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在内,世界上已经公认形成了六大城市群。[3](P32)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触角也获得了无限伸展的机会,美国的城市发展就是明证。小汽车的普及使城市沿公路蔓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展和美国式“新镇”的建设,使得大都市区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有资料表明,纽约1960-1985年间人口仅增加8%,而城市区域的增长则达到了65%,芝加哥在1970-1990年间人口增加了4%,但城市区域则扩大了45%,更加明显的例子要数克利夫兰市,在其同期城市人口减少了12%之时,其区域面积则反而扩大了33%。 欧洲的战后复兴推动了巴黎经济的快速成长。法国政府在1964年隆重推出了拉德芳斯。巴黎拉德芳斯在塞纳河的另一侧,距离老城仅两公里。为了加强新老城市的一体化,1972年政府建设了铁路快线RER延伸段至巴黎市中心,仅十分钟就可到达老城,同时,将教育部和设备部迁到拉德芳斯,并启动了新凯旋门等一系列美化公共空间的项目。新区高质量的现代化楼群,租金价格比巴黎旧中央商务区要低15%-20%。现在,巴黎64%的国外公司位于拉德芳斯。总共3600多家公司中,50%都是公司总部,全球营业额高达1520亿欧元。拉德芳斯的成功与伦敦的道克兰相似,即在经济增长期完成城市结构调整,保证了中心区土地的供给,从而完成了巴黎城市的单极中心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 中国在强劲的城市化浪潮推进中成千上万吨钢筋水泥无情地吞噬了大量的耕地和湿地,数年前上海组织了一次摄影比赛,将其中一张题为“上海长高了”看作上海近几年发展的一个标志。浦东的开发,用极低的成本,启动了上海庞大的存量资产,为规模巨大的经济起飞提供了第一动力。浦东开发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拆迁成本极低。浦东的低成本开发,为城市带来巨大的净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反过来又为重新利用浦西的存量资产创造了条件。上海空间调整的成功,关键在于浦东得天独厚的位置——其启动点陆家嘴,紧邻上海整个城市的心脏外滩。城市供给的真正瓶颈,是最短缺的中心区位的供给,浦东的建设可以直接扩大中心区位的有效需求,由于中心区规模的成倍扩大,最短缺的土地得到有效供给,上海的地价同其发展速度相比,上升缓慢,这就为依托上海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城市经济剩余。 二 城市空间的内边界就是各要素的空间范围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在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往往缺乏公众广泛参与,大多以行政指令取代了实证调研,片面追求外在的形式效果,忽略了公众的整体利益和多元价值取向,对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往往长官一锤定音,缺乏科学论证。城市普遍存在重地上建设轻地下规划,重视地上建筑安排,马路建设,而对事关城市正常运转的地下轨道交通、管网的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城市空间没有得以有效利用,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而不能正常发挥。同时,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向着城市中心不断集聚,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负面效应等问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城市生活空间的整合,反思城市居住设计空间结构,从人本主义出发重新分配城市空间资源,加强大城市空间治理,对于消除阶层之间的矛盾,保证大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