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学习与实践

内容提要: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活动形式,它的运行和发展与一定的空间地域紧密相连。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区内差异或者区际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必然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区域经济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循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主要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地域,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会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各地经济发展类型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没有完全相同经济模式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的重要所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好,但往往却难以学习、借鉴,甚至在一些地方成功的模式,用在另些地方却失败了,其中原因之一是许多地域条件是难以学习、模仿和复制的,包括自然、历史、人文等是无法照抄照搬过来的。

      一、区域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土壤和基础

      区域经济之所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可抹杀和忽视的地位,是因为它本身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不管经济活动的形式如何,它都离不开真实的空间地域,不同的空间地域条件又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性特征。

      区域经济学,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简言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区域经济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十年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区域经济学的贡献与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维度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作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

      经济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循环经济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一个国家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地域空间上的分异、形成不同的专业化产业分工、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异的区域,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原因。区域经济就是这方面的反映和体现,而区域经济独特的空间存在方式,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运行的特殊土壤和基础条件。

      区域经济学的许多原理也同样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比如生产布局紧凑原则、生产基地接近消费中心地、紧靠能源原材料基地其实就有减量化成分或者节约精神;还有区域经济倡导地区特色发展和产业集中度观念,都含有一业为主、充分开发利用资源甚至再利用的内容;再有,区域经济的企业集聚和集群也有互相利用、节省成本、降低消耗、借鉴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原理和原则在区域层面上,贯彻了节约的理念和精神,在区域生产体系构建了循环经济的基础,对于循环经济建设和推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方面为循环经济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区域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提,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助阵。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二者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将深深扎根于国民经济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可见下图。

      图 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关系示意图

      

      二、经济活动无法摆脱空间地域性的影响

      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一样都受地域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条件和现实的区内差异或者区际差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区际关系来看,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有所不同,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首先,任何两个区域或城市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都不会相同,决定了他们在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中的条件不尽相同。其次,各区域或城市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会相同。再次,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或城市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程度不一样,从而,它们所获得的发展机遇也不一样。最后,各区域或城市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决策、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由上可知,循环经济要想在区域内健康、顺利地推进和发展,与该区域条件的结合不容忽视。空间地域的差异和其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本文着重从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集聚性(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三方面加以阐述和说明。

      (一)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这个地域空间经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一些地方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就不适宜或难以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些地方宜于粮棉油农业生产,另一些地方则宜于矿业开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资源在这里组合效率优于其他地方。由此产生了区域差异、区域位势或区位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自然形成的区域“级差地租”。

      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型、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相比较,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社会经济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这些稀缺的资源,即使分布均匀,由于区位效应的作用,也会向某些地区集聚。由此产生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经济发展质量达到最大化的生产力布局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倘若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无限的,那么区位将失去位势,区域差异消失,区域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