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从政治学、文化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多维度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尚无学者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希望补此空白。 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讨论很多,不外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与其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主要包括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狭义的社会和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揭示,指社会运行过程协调、社会结构相对平衡、社会功能相互补充,社会系统相对均衡的社会。① 构建和谐社会应是社会的整体状况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是广义的和谐社会,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基础上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有机的统一,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加上后来出现的人类智慧圈相互接触之处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了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地理科学可从三个层次来进行划分: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各个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民族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不论怎么进行划分,源于希腊语的“地理”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记下或描写地球,地理学就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因此,一个被我们改变的地球表层,同时又不断改变我们的地球表层,从一开始就构成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即人类与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与人类,也就构成了人地关系,上述两个问题正是人地关系地理学中两个并列的方向。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作为人类永久之家园的地球,是研究人类行为的背景,② 强调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赖,认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充满了矛盾:不定与确定、不足与完美、变异与重复、灾害与安全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特别是陆地表层系统。它以地球表层系统为载体,研究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各种运动形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区域分异。陆大道院士明确指出,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③ 吴传钧强调,“人”与“地”这两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体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构成了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也就是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④ 美国新近出版的《对地理学的再审视》将地球表层系统分解为三个系统:自然系统、人地关系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而且认为地理学观点的核心是刻画人地关系系统运行特点的社会——环境动力学。⑤ 人对自然关系的研究是近代地理学产生的起源点和发展的基础。⑥ 近代自然地理学奠基人洪堡(A.V.Humboldt)的综合、辩证、比较自然要素“编整”思想被恩格斯誉为打破19世纪“保守自然观”的六大缺口之一,⑦ 洪堡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自然地理学曾经在国家开发建设中做出独特贡献的自然地理学,立足传统主旨和学科基础,针对社会的新需求,在人与自然关系调控、国土整治和资源保育诸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自然地理学的独特作用在于:架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建立地方尺度研究、区域尺度研究和全球尺度研究之间的联系,填平区域差异及其认识上的鸿沟。⑧ 因此,综合起来看,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地球表层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变化及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目的仍然是使人地关系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良性运行,以构建和谐的世界。 二、人地关系矛盾突出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和谐共生基础上,这是由人、自然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及空间,人类在对自然能动利用时也改造了自己,人、社会与自然是共荣共生的。只有真正能解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共生,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存在着的许多矛盾。 人地关系压力增大,生态赤字区扩大,人口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1953年,我国人口为6亿,以后年均大约以1300万左右增加,到2005年我国人口已达12.85亿,人口增加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增长,向自然索取力度加大,经济活动加强,出现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滥杀滥捕等现象,使生态赤字区域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1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盈余区或持平区,199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4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又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北京、上海、天津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3
,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已处于较严重的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达到了1—2
⑨ 在500—1890年的上千年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地关系压力增长了14.5倍,其中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75%。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