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成金,山东沂水人,博士后。E-mail:cjwang@igsnrr.ac.cn(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长时间序列的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而考察港口体系的长期演变规律,有助于对目前港口体系发展阶段的判断,并为未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国内外港口体系研究现状的评述,本文从内河和沿海两个方面,对秦汉时期以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南宋、元朝至明中叶、明中叶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1949年和1949年至今等六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并且,本文从产业布局、政治经济空间关系、大宗物资运输、国际贸易、外来势力和现代交通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演化的基本机理。同时,本文从空间格局演化轨迹、首要港口变迁、驱动机制、港口体系开放性、港口区位和发展阶段等角度,系统总结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基本发展规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07-03-29

      1 引言

      港口运输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组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港口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影响了城市与区域甚至全国的空间结构,国内外学者均对港口研究给予充分关注。国外研究较早,并取得了重要理论突破;20世纪60年代初,Taaffe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海港体系的演化模式,注重港口间的陆向联系,但忽视了水上联系[1]。基于Taaffe理论,Rimmer以新西兰为例建立了港口体系演化理论,开始关注港口的水上联系。70年代始,学者们关注集装箱港研究,重点是港口体系的形成演化,尤其以Hayuth理论为代表,深刻影响了世界港口的地理研究[2-4];此外,港口分异和枢纽港的演化模式也是研究重点[5,6]。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从秦汉开始,中国港口就有重要的地位和战略意义。50年代初,黄盛璋就中国海港的演化进行了细致研究,但忽视了河港的考察[7]:此后,中国学者关注港口地域组合和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8-10]。90年代末,中国加强集装箱港的研究,重点是布局演化、经典理论和中国实证[11-13]。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港口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分析港口功能分化而产生的枢纽港和喂给港等,未能对港口布局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剖析。本文以秦汉时期为起点,对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机理,归纳其发展规律,为中国港口体系发展阶段和演化趋势的判断与优化提供相关借鉴。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版图不同,这影响着港口体系的构成;本文按目前中国版图,研究各时期的港口分布,包括河流、运河、湖泊和海洋等港口形式。各时段的研究方法不同,古代港口研究,主要参考和综述文献进行定性分析;近现代港口研究以数据分析为主,不但探讨其布局,并可分析规模结构。

      2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过程

      2.1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中国已开凿部分运河,以鸿沟为主形成中原水运网,内河运输开始萌芽。秦时,开灵渠,疏治济、汝、淮、泗等水系[14];汉朝整治黄河、长江,形成长安或洛阳至江南、番禺和成都至番禺及长江四大航道。该时期,北方以洛阳为中心,南方以长江干支流为主形成运网,洛阳、定陶、长安、江陵、夏口、豫章(南昌)、襄阳和建业、寿春、京口、临淄等港口开始发展,其中洛阳和定陶为枢纽港。①洛阳:先秦时港口开始形成,秦汉时为发展阶段。西汉时,洛阳年转运数百万石漕粮至长安;东汉时,洛阳是全国漕运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②定陶和开封:前者位“天下之中”,关东水运经泗、济、菏、邗沟等水系以定陶为中转港,转运京都物资;后者是鸿沟、黄淮平原水网的交汇枢纽,港口开始发展。③长安:为秦汉时的重要港口,关东和江淮漕粮经黄河、渭河运送长安,但因三门峡通航条件很差,部分漕粮在两侧设中转仓进行倒仓,因此长安港的规模小于洛阳。④江陵:居长江中游,为长江物资转运枢纽。⑤其他港口:苏州居太湖之滨,为吴国水运枢纽;杭州因江南运河而成为越国水运枢纽;临淄连接济水和淄水而水运发达;睢阳(商丘)居鸿沟中心,寿春居淮河南北水运中心,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均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图1中国古代主要港口的分布格局示意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port system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春秋战国时,中国海运开始发展,形成山东—江浙航线;秦时,已形成沿海和山东通日朝的航线;汉时,开辟了中国和罗马的海上航线[15]。该时期,海港逐步发展,番禺、碣石、琅玡(胶南)、芝罘、黄(龙口)、句章(宁波)、会稽(绍兴)等港较为重要,其中番禺为沿海最大港和华南枢纽。①番禺:居珠江口,自商周便为港市,战国时已有远洋联系,为去越南的中点站;据《汉书·地理志》,23个都市中番禺为最后一个,是西南物资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外,徐闻和合浦也是起始港,但规模甚小。②山东港口:琅玡居南北海路中枢,是中国较早的商港;芝罘为天然商港,黄、陲(福山)两港为秦朝的北方航运基地。③碣石:该港是夏商周演化来的港市,地位较为重要。④东冶(福州):为交趾(现河内)发往洛阳的物资中转港,但规模甚小。⑤此外,崂山、东莱(掖县)、蓬莱、成山等港也较为重要,且辽宁半岛出现三山浦港(金州),是通往东北和日朝的港口。

      2.2隋唐至南宋时期

      该时期,内河航运以通济渠、永济渠、鸿沟和长江水系为主,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网,河港逐步发展,包括苏州、益州、余杭、江夏、京口、长安、洛阳、汴州及商丘、永城、淮安、宿县、南昌和南宁等,尤其运河港开始崛起,扬州和洛阳为枢纽港。①洛阳和开封:洛阳为隋末运河漕运中心,建有多处转运仓,处于鼎盛阶段,为全国内河航运的枢纽港;开封是江南财赋输往洛阳、长安的咽喉[16]。②长安:隋唐时全国运河以关中漕渠为归宿,长安为漕运终端和重港, 《旧唐书》记载长安日泊200-300条船;但受三门峡影响,规模小于洛阳[17]。③益州:该港有岷江舟楫之利,沿江各地均能到达,扬州—益州的商贸水道更为出名,为长江上游的重港。④江夏(武昌):居长江中游,东达扬州,西连益州,北通襄邓,为长江重港。⑤其他港口:苏州与江南诸州联系紧密,青龙镇临吴淞江,唐时可航海,是贸易港;杭州因运河贯通而成为水运枢纽,南宋时继续繁盛;鄂州开始崛起,宋时取代江陵而成为转运港;重庆港开始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