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平原北部放牧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 周钢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美国大平原的放牧业在19世纪70-8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使被称为“美国大荒漠”的地区变成了美国主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纽曼的偶然发现使牧场主认识了大平原北部牧区的开发价值。第二次工业革命为那里放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平原南部牧区的牛羊超载过牧、北部平原的丰富牧草资源和旺销稳定的市场等因素推动了大平原北部放牧业的迅速发展。北部放牧业的发展,最终使整个大平原成为美国主要的牛羊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西部开发及其现代化。北部牧区引进大量国外资金和采用大公司经营,适应了市场经济和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大平原北部放牧业发展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发,破坏了草原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引发了许多牧区纠纷和流血冲突,使印第安人成了白人征服者的牺牲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摘自《史学集刊》2008.5.80~90 试析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的政党观 ——以其“超然主义”演说为中心 陈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 黑田清隆首相指出社会上出现政党是“不能避免的”,但彻底否定了政党进入政府内部、甚至组织内阁。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认为如果和特定的党派相结合则会损害国家利益,强调政府为了进行公正且合理的政治需要保持不偏不党性。虽然黑田清隆和伊藤博文在“超然主义”演说中提出政府要超然于政党之外,但均不具备现实性,就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宪法颁布之初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怀疑和不信任。 摘自《日本学论坛》2008.3.39~43 美国村镇制度的演变 孔庆山 村镇制度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村镇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嬗变过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它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国早期历史上,它是一种具有有限民事职能的自治组织;在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它具有“村镇移植”的含义,主要是一种土地分配和处理以及人口移植制度;依据美国1785年《土地法令》确定的土地测量制度,村镇完全成为一种土地测量单位;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与领地和州的组建,村镇又成为西部某些州的基层政治组织单位。综观美国村镇制度的整个演变过程,它既有明显的演变阶段性,又有各种制度相互交叉和平行存在的特征。 摘自《史学月刊》2008.10.70~77 现实性与学术性的张力 ——以美国学术界对民权运动的研究为例 于展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在历史研究中,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早期的美国民权运动研究起源于美国黑人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传统,学者个人的背景及其现实关怀取向对民权运动研究也有深刻影响。在当时动荡、激进的社会环境中,美国学界的民权运动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和宣传的色彩,形成了注重现实关怀取向的特点。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新一代学者的崛起促进了民权运动研究向学术性主导的转变。大多数新一代的历史学家抛弃了为现实服务而继承了注重学术性的黑人史研究的传统,开始以职业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学术道路。在一定的现实关怀的指引下,他们不断求真、创新,注重研究的学术性,在民权运动研究方面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 摘自《学术研究》2008.9.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