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关印巴分治的若干观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谌焕义,历史学博士,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授。(湛江 524048)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在研究了大量档案材料之后,作者就印巴分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作者认为,在考察印巴分治问题时,应该区分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与英国传统的对印殖民统治政策;无论工党一贯的对印政策、艾德礼政府发布的所有对印政策声明,还是艾德礼政府为维护印度统一所做的努力,都充分表明艾德礼政府没有继续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不应该对印度的分裂及其后果负主要责任,而甘地、尼赫鲁和真纳等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在权力移交过程中不愿意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相互妥协、实行合作,从而失去在统一基础上和平交权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印巴分治在相当程度上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的选择,他们应该对印度的分裂及其后果负很大责任。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观点。近两三年来,笔者翻阅了由曼塞主持编辑的档案文献资料《权力的移交,1942-47年》。这一套(12卷)文献主要收录了英属印度各省省督给总督的报告和信件、印度事务大臣和总督的电报及他们之间每周交换的信件、内阁政府和印度政务部官方档案中的备忘录和会议记录,其中有关克里普斯方案、内阁使团方案和蒙巴顿方案等解决印度问题的方案的制订、公布和内容等方面的资料非常翔实。在研究了这些资料后,笔者发现,国内一些论著对印巴分治问题的论述与《权力的移交》所提供的信息不符,特在此对有关观点或史实稍加辨析,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导致印巴分治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是英国政府为了在独立后的印度次大陆继续发挥影响而继续推行“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有关论述如下:“鉴于印度人民在反英斗争中的团结一致,鉴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的两面态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严重对立,英国当局采取了加紧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和各社会集团之间及其内部进行挑拨离间,制造分裂,以达其‘分而治之’的策略”。①“民族斗争的果实已经成熟了,但是,这个果实如何收获竟成了国大党、穆盟在谈判桌上争执不下的难题,而一贯在两者中挑起冲突的英国统治当局却一变而成为调停人,甚至仲裁人。”②“蒙巴顿方案是英国殖民统治‘分而治之’政策的继续。”③“英国策划的印巴分治给新独立的两个国家带来了一系列恶果”,“特别是英国殖民者蓄意制造了一个克什米尔问题。”④可以说,国内已出版的大多数高校世界现当代史教材都持这样的观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实施印巴分治政策的“英国政府”是工党艾德礼政府。笔者在考察了工党早期对印政策之时发现,工党领袖一贯主张维护印度统一、尽快给印度以自治或独立。比如,基尔·哈迪、麦克唐纳等工党议员反对《莫利—明托法案》中具有明显种族特征的“种族单独选区制”,以防止种族分离主义的发展;主张发展印度的教育、经济,让印度人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官员逐步印度化。为了解决印度问题,工党政府在1930年11月12日至1931年1月19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圆桌会议,除不合作的国大党外,其他党派和土邦代表参加了会议,各方代表接受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印度中央政府应该是一个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的二元制立法机关的全印联邦。⑤这是唯一可行的和平解决印度种族问题的方式。这次圆桌会议的成果甚至得到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的赞同。他在下院宣布,如果保守党执政,他们的责任是努力实施会议达成的协议。⑥

      艾德礼政府非常重视解决印度问题,如1945年9月19日总督和艾德礼先后在印度和英国议会发布的声明⑦、1946年的“5月16日声明”即“内阁使团方案”⑧、内阁给即将上任的总督蒙巴顿的指示及1947年2月20日声明⑨、关于印度土邦的政策声明⑩,都强调要维护印度的统一。即使在蒙巴顿方案公布的前一天,在与国大党代表尼赫鲁、帕特尔和克里帕拉尼、穆斯林联盟代表真纳、利亚奎特和尼什塔尔和锡克教代表S.B.辛格会谈时,蒙巴顿还在做最后一次努力,呼吁印度领袖接受可以维护印度统一的内阁使团方案。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呼吁没有得到印度领袖的半点回应。(11)

      艾德礼政府之所以要维护印度的统一,不仅因为它是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更主要因为它是最有利于维护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战略利益及其国际声望的。分裂印度不可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使英国统治当局可以在分裂后的印度充当调停人甚至仲裁者,恰恰相反,印度的分裂不仅会损害英国与独立后的印度次大陆的关系,从而损害英国在次大陆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而且会给苏联、美国或其他国家插手南亚事务提供可乘之机,所以艾德礼政府不能置英国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分裂印度。在迫于英国国内和印度的局势而不得不实施分治时,艾德礼政府尽可能考虑周全,以将分治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既然印巴分治并非艾德礼政府一手造成的,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和他们在历史上的矛盾和冲突。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不仅左右信徒们的信仰,而且还左右他们的生活方式,两大宗教的很多因素是互不相容甚至对立的。最明显的是,印度教徒视牛为神,禁止杀牛和吃牛肉,但吃猪肉,穆斯林则不吃猪肉而吃牛肉。此外,印度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往往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而穆斯林在礼拜时讲求清静。在两大种族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双方可能尽量尊重对方的习俗,但在种族关系不怎样的时候,宗教习俗和文化差异就可能引发冲突。这样的例子在印度近现代史上是非常多的。比如,1936年4月27日,杰马勒普尔一个印度教徒举行结婚典礼,参加婚礼的人群在吹吹打打地经过一清真寺时与穆斯林发生冲突,造成多人受伤和较大的财产损失。1939年5月7日,格雅因印度教徒在清真寺前弹唱而引发冲突,造成11人死亡和90多人受伤。(12)印度教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排外性很强,即使不同种姓的人也不能同桌就餐和通婚,更何况穆斯林。再加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历史积怨很深,这进一步阻碍了两大种族之间的沟通与融合。(13)19世纪印度教复兴运动和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使两大教派或种族之间的鸿沟更加显得不可逾越,种族分离主义思想盛行。这大大地影响着印度后来的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即使国大党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种族或教派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