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法国反美主义的文化释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在与美国结盟的国家中,法国是反美主义情绪最为强烈的国家,反美主义在法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历史上形成了把美国视为文化上对立的“他者”。一般说来,精英阶层的反美主义最为激进和持久,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有着很大影响。民众通常不是法国反美主义者的主体,但却形成了反美主义行动的广泛社会基础。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欧国家中,法国人对美国的态度表现出与其他国家很有区别的个性,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恩恩怨怨,爱恨交织。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法国功不可没。作为美国自由乐土的象征,至今依然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最好“礼品”。每当法国面对外部入侵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美国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法国人抗击入侵者,恢复法国的共和制度。尽管如此,从官方的角度讲,两国总是磕磕碰碰,从1789年法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起,美国拒绝履行条约义务对法国革命提供支持,自此以后两国关系陷入了长期难以走出的阴影之中。掌握法国权力资源的精英人士始终对大洋彼岸的美国抱有警戒之心,尤其是当美国在国际社会利用其控制的各种优势来追求全球霸权时,法国人多持反对的态度,很难容忍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以“老大”或领袖自居的唯我独尊。因此,在美国的欧洲盟国中,法国人的反美情绪最为强烈,其持续的时间之长,也是很少有欧洲国家能够与之相比的。20世纪法国的反美主义很少不与抵制美国大众文化大举“入侵”发生联系,不断加剧的“美国化”成为法国反美主义情绪高涨的主要诱因。国内学术界研究反美主义多是从美国在国际社会奉行霸权政策引起其他国家不满的角度出发,从文化上探讨反美主义根源及其表现的论著尚不多见。法国的反美主义尽管往往表现出很激烈的形式,但决不是法国特有的现象。因此,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法国的反美主义对认识全球反美主义的文化根源富有启迪意义。

      一、文化的“他者”:法国反美主义的根源

      笔者曾撰文探讨欧洲上层社会人士的美国观,① 他们可以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大洋彼岸正在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这样一种状况在法国精英人士中尤甚。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尽管都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宗教是形成文化的核心,天主教伦理在法国居于主导地位,而新教伦理却在美国占据着优势,这样自然造就了生活在不同宗教氛围的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法国历史悠久,在这块土地上形成和演变的文化具有厚实的基础,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兴盛和苦难的经历,在法国人眼中,法兰西文明的伟大足以让他们引为自豪。美国历史较短,缺乏法国人眼中的文化积淀,这一点在历史上很长时期内让一些居于上流社会的美国人多少有点“自卑”,他们把子女送到欧洲名校接受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想培养他们的绅士风度或贵族气质。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法国文化以“高雅”为主,多局限于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贵族气息浓重;美国人从来没有把所谓的“文化”只停留在普通百姓很难进入的“神圣”高雅殿堂,崇尚民主与平等的精神自然决定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与大众息息相关,文化的大众化或平民化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具体到文化观念上,法国人与美国人存在很多区别。正是这些明显的区别,法国上层人士在看待美国时始终将之视为文化上的“他者”,他们可以承认美国在物质上的进步,但一直很难认同美国文化,甚至把美国看作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度。用法国学者菲利浦·罗杰的话来说,“法国人将不把美国文化称为文化,它是一种非文化,一种非文明,只是一种生活方式”。② 对美国社会与文化诋毁的“经典”之语多数出自法国知识精英之口。

      法国人把美国树立为文化上对立的“他者”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旨在凸显出法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熟优越。早在18世纪对北美的讨论中,法国知识精英就提出了北美“退化”的观点。著名动物学家比丰认为,美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大陆,在动物的多样性上无法与欧洲相提并论。比丰把一个大陆动物数量的多寡与其进步和发展联系起来,美洲动物数量少与欧洲动物数量多恰恰形成了对比。因此,对比丰来说,北美“动物群的不成熟有助于抬高欧洲动物群的‘成熟’以及旧大陆的优越”。③ 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科内留斯·德波不仅把新大陆与新和不成熟联系起来,而且赋予了“衰退”的特征。在他看来,新大陆的自然界是腐败的和脆弱的。除了昆虫、蛇和一些伤人动物的数量多于欧洲之外,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只是旧大陆同种动物的六分之一。依此类推,在美洲生活的人事实上比动物更为糟糕,他们弱不可击,“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仁爱,没有情趣和直觉,没有精神气质,没有智力,事实上什么都没有。他们像傻孩子一样,表现出不可救药的懒惰,无论怎么都不能取得任何智力上的进步”。④ 比丰和德波的观点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法国知识界广有市场。这种观点尽管早已被证明是荒诞不经的,但其通过贬低新大陆的“低劣”来弘扬旧世界的“优越”却被法国文人继承下来,成为他们观察美国的基本出发点。

      与成熟古老的法国文化相比,“年轻”和“新”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言下之意,美国文化没有经历时间考验的历史底蕴,说得更尖刻一点犹如“无本之木”。因此,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不可能在文学、艺术以及音乐等领域产生世界级的大师,而这是一个民族的精华,只有在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北美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很难出现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法国著名人士阿贝·雷纳尔在1770年写道,非常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直到今天,北美还没有产生出一个优秀的诗人,没有一个熟练的技师,在任何艺术或科学领域没有一个天才”。⑤ 以安德烈·莫里奥为笔名的法国著名人士埃米尔·埃尔佐格经常来往于法国与美国之间,以比较的眼光撰写了很多关于美国的文章,在他的笔下,美国人对高雅艺术的肤浅理解与法国人的深邃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⑥ 法国社会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宣称:“现代美国没有任何国家艺术,甚至也不觉得需要国家艺术。”⑦ 另一个法国人米勒莱·法维耶认为,法国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把烹饪作为艺术的自豪感,他们能从烹饪中享受到乐趣。法维耶意在说明,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法国烹饪与美国的快餐文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法维耶这里只是对法国的精美烹饪“艺术”与美国毫无欣赏价值的快餐进行比较,但法国文化的“精深”和美国文化的“粗俗”却是这种比较所体现出的深刻言外之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