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与德国反美主义的文化释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反美主义是一种全球现象,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称王称霸的不满,也体现了对美国大众文化向外扩张的抵制。德国的反美主义具有很长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该国精英阶层不能认同美国文化的观念,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加剧了德国精英人士的反美情绪。他们会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进入采取各种形式的抵制,对整个社会形成消极的美国形象产生影响。时至今日,“美国化”依然是德国在维护本国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时面对的严峻挑战,也预示着德国的反关主义在未来不仅很难缓和,而且还会呈加剧的态势。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崛起,携带着与“现代性”密切相连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的美国大众文化开始向全球蔓延。最先感到这一“冲击波”的是与美国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致使这些国家面临着“美国化”的威胁或挑战,这种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甚。德国便是欧洲最早面临“美国化”冲击的国家之一。这种令很多竭力维护传统文化认同人士深感忧虑的现象,可以说一直持续至今。“美国化”无疑给德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延存带来挑战,也引发了当地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但这种包含着现代消费理念的文化在20世纪德国发展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引发德国反美主义持续不衰的重要因素。

      德国的反美主义具有很长的历史,精英阶层把美国文化视为“粗俗低劣”的观念是反美主义产生的根源,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加剧了德国精英人士的反美情绪。国外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从文化视角探讨了欧洲反美主义这一现象,对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反美主义很有启迪。但他们毕竟是站在本国的文化立场上来观察这一现象的,多强调反美主义本身,不仅缺乏对这一现象背后根源的客观认识,而且往往在观点上有失公允。国内学术界研究反美主义多是从美国在国际社会奉行霸权政策引起其他国家不满的角度出发,从文化上探讨反美主义根源及其表现的论著尚不多见。德国的反美主义是根深蒂固于德国文化中的观念或情绪,只要美国不停止对外文化输出或霸权心态,这种观念或情绪便会外化为对美国的不满,形成对美国大众文化传播的抵制。本文通过对德国反美主义的考察,试图提供一个揭示其根源的文化视角,也有助于对美国在国际社会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德国上层人士消极的美国观

      与欧洲大陆任何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反美主义无疑具有本国的特殊性,但共同的地区特性表现的也是非常明显,即这种对美国抵制的情绪通常为享有文化特权的精英阶层所拥有,他们对美国文化和社会长期持有一种鄙视的心理,惟恐这样一种缺乏历史根基的文化对他们的国家产生“消极”影响,致使他们为之骄傲的民族文化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他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美国观很大程度上不是在于真正地了解美国,而是要通过树立起美国这个消极的形象来凸现或弘扬德意志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因此,美国长期被那些持有保守观点的人士或民族情绪非常强烈的人视为“没有文化和历史的一块土地”。就连那些不畏重洋来到美国的移民们也给留在母国的亲人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即美国充满着无限的机会,但却是“一个无文化的、矫揉造作的、没有同情心的以及受机器控制的社会”。他们原先享受的德国社会文化给人以稳定与安全之感①。诗人尼古劳斯·莱瑙常常被看作是“德国的拜伦”,他对德国人的反美情绪有一段经典的阐述,“我想我只能用缺乏根基的表述来表明所有美国制度的总特性;我们称为祖国的东西在那里只是一份财产保险单”。换句话说,美国没有真正的社区,没有真正的音乐。美国的文化“在组成上决不是从内部产生”。美国只有单调的物质主义,美国人一无所知,他们只追求金钱,没有任何思想②。这样的描述经常见诸于德国文人关于美国的论著当中,构成了他们观察美国时的一个重要基础。

      德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与美国人完全不同,这是他们不能从根本上认同美国文化的基本原因。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特奥多尔·阿多诺是当代大众文化的著名批评家。他认为,在德国,“文化”被理解为用来衡量高雅艺术作品的一种“规范”,暗示了精神自我发展的一种“理想”。这种集中于理性的和精神的高雅促进了德国音乐和哲学的发展,但把人的思想从绝对权力下解放出来的代价是大大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因此,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往往谴责美国受“物质主义”的支配。在美国,文化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做法”联系在一起,既形成了社会关系,也通过技术手段征服了自然和控制了自然资源。他对美国大众文化持一种赞扬的态度,坚信“全球的历史趋势将归结为欧洲的美国化”③。作为一个文化批评家,阿多诺试图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从理论上找出美国大众文化在欧洲传播的根源。他的观点显然不会得到多数德国知识分子的认同,但却表明了德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从消极方面看待这种区别在德国大有人在。诸如阿道夫·哈尔范德等德国保守分子认为,美国文明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在他们看来,美国人对高雅文化不屑一顾,诸如生产率、效率与合理性等美国人的基本认同和价值观与包括高质量的工艺品、苦思冥想以及创造性地利用闲暇等在内的“文化”的最根本特征相悖,“对许多观察家来说,美国文明不仅仅是不同,而且对欧洲文化构成了破坏性的威胁”④。德国著名小说家彼得·乔特耶维茨谈到德国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美国人是地球上惟一从石器时代跳跃到文明的民族,缺乏创建一种文化的曲折性”⑤。一位德国编辑得出结论:“物质的繁荣掩盖了精神的空虚,美国的这种气氛可能是文化进步的障碍。”⑥ 客观上讲,这种对美国的看法与美国的实际状况不是完全相符,带有很大的文化偏见在内,但却是德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对美国的“刻板之见”。这种在他们眼中缺乏文化内涵的文化在德国的广泛传播不仅阻止了德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且显现出取代德国文化的严重威胁。

      有一段著名的话反映了两种文化在本质上存在的区别,即德国人的世界观“来源于高度理性化的新教,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真正文化的价值观,一种能够产生歌德、席勒或康德等人的文化。相比之下,美国代表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大众文明,在这个文明中,个人主义和商业利益窒息了理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⑦。这正是德国精英阶层贬低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真正原因所在。历史学家丹·迪内尔指出,在整个20世纪,德国人对美国的抱怨“不是因为美国做了什么,而是因为美国是什么”⑧。迪内尔是研究德国反美主义的专家,在这方面发表和出版了很多产生影响的论著,他的意思很明确,即对德国一些精英来说,美国做什么别人无权干涉,大概也是无关紧要的,但美国象征着什么却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对美国的贬低或虚拟出一幅美国社会的“恐怖”图景恰恰在于对美国之“象征”的批判,最后达到对美国发展模式拒绝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