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18-1920年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

——兼论《色佛尔条约》的艰难出台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军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探讨1918-1920年间英国对土耳其采取的激进政策,集中分析了英国政府试图主导战后中近东局势,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土耳其问题的意图;深入阐释和论述了英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如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的奋起抵抗,战时盟友法国和意大利在关键时刻的釜底抽薪,英国内阁的意见分歧等;进而揭示和论证了英国调整对土耳其政策的原因,论证了《色佛尔条约》成为战后最难产和约的原因。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字号:

      1918-1920年,英国凭借一战后期在中近东地区的优势地位,试图主导战后中近东局势,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土耳其问题。为此,英国先是操纵与土耳其的停战协定谈判,继而提出“将土耳其逐出欧洲”、在海峡地区创建独立国家的激进政策。由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坚决抵制和英国战时盟友法、意的反对,以及英国内阁的意见分歧,英国政府决策人物——首相劳合·乔治及两任外交大臣贝尔福和寇松的愿望未能完全实现。但在他们的坚持下,仍然炮制了对土耳其极为苛刻的《色佛尔条约》。

      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虽有涉及,但偏于叙述。笔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探讨了这一时期英国对土耳其采取的激进政策及其原因,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揭示《色佛尔条约》难产的原因及其夭折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和论证存在一个多世纪之久的“东方问题”的复杂性。

      一、英国与《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一战后期,英国一直寻求与土耳其单独签订停战协定,将土耳其从同盟国中分裂出来,尽快结束中近东战场战事,全力以赴在海上和欧洲战胜德奥集团。但战时协约国间的秘密协定,成为英国与土耳其单独媾和的障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苏俄政府发布号令公开谴责沙俄政府战时与英、法等国签订的秘密协定,并承诺陆续将这些协定公之于众。苏俄的法令,在全世界面前揭露了大国间秘密的政治交易,对协约国、特别对英国是沉重的打击;但在英国看来,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其提供了与土耳其单独签约的条件和机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甚至有如释重负之感,1917年12月20日,他不失时机地向下院通告,俄国退出战争,使我们“自由解决君士坦丁堡问题成为可能”①。

      为尽快与土耳其缔结停战协定,1918年1月5日,劳合·乔治在议会讲话中表示:“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并非为剥夺土耳其首都或土耳其人居多数的小亚细亚和色雷斯的富饶土地。”②讲话试图传递一个信息,即英国允许土耳其依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在亚洲的主要地区,条件是土耳其终止与协约国的对抗。但劳合·乔治也指出,对于非土耳其民族居多的地区,如阿拉伯、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应该从土耳其分离出来③。讲话涉及到土耳其海峡时,劳合·乔治则呼吁和强调从地中海至黑海的航道应该“国际化”、“中立化”和“非军事化”。在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历史上,英国第一次寻求以某种国际联合控制的方式取代土耳其控制。这清楚地反映了英国在海峡地区的利益需求,也明显带有对土耳其在战争中追随中欧集团的惩罚性质,特别是对土耳其在战争期间坚持关闭海峡,曾使2.5万名英国及其自治领的士兵被埋葬在加利波利半岛的惩罚。劳合·乔治在回忆录中说:一战中“俄国和罗马尼亚并没有被德奥军队打败,而是被达达尼尔打败。土耳其关闭海峡,对在关键时刻协约国未能获得俄国和罗马尼亚的支持负有责任……将战争延长了两年”④。但总体看,劳合·乔治的表态比较温和。对土耳其的许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权宜之计。

      然而,与土耳其停战协定的谈判一直拖到1918年秋才开始。10月初,英国政府草拟给本国谈判代表、地中海指挥官卡尔索波几点指示作为谈判的原则:1.黑海海峡对协约国商船和战船开放,两海峡的要塞和出口由协约国联军防卫;2.土耳其除保留小部分军队防守要塞和维持内部秩序外,其余军事力量全部遣散,阿拉伯省的要塞交给附近的协约国联军,土耳其交出全部设备、武器和弹药;3.一旦形势突发危及到协约国安全,联军要占领土耳其境内的战略据点,特别是亚美尼亚省若发生秩序混乱,协约国将派军队去那里维持秩序;4.协约国控制所有电话、电报通信和电缆站;5.土耳其在波斯北部和外高加索的军队撤至战前状态,这些地区由协约国决定如何解决⑤。

      由于战局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政府的态度明显强硬起来,提出的停战条件不仅为了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还想完全控制土耳其。此时土耳其政府也认为,协约国的胜利包括占领君士坦丁堡都迫在眉睫,因此除接受停战条件外别无选择。土耳其谈判代表侯赛因·劳夫甚至告诉英国代表,土耳其参战主要因受到俄国的威胁,既然俄国已经退出战争,土耳其愿意恢复19世纪与英国的传统友谊。因此土耳其基本接受了英国提出的全部条款。1918年10月30日,双方在位于达达尼尔海峡入海口利姆诺斯岛的摩德洛斯港签订了停战协定。

      从《摩德洛斯停战协定》的酝酿到签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强调:第一,英国充分利用所处的有利地位,试图将战争后期的军事胜利迅速演变成战后的外交胜利。英国政府看到,军事战场上的战争即将结束,但外交战场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在外交战场上,最关键的是英国要坚持在停战谈判中的领导地位,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当然,英国所以能主宰与土耳其的停战谈判,得益于一战结束时的形势。德国战败退出了中近东舞台;俄国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动荡时期;法国的兵力被牵制在其西部边界莱茵地区,土耳其正在等待协约国的裁决。英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是施展其政策并在中近东地区建立决定性影响的时期,以便更有效地保护通向英印帝国的海陆通道的畅通。此外,战争末期英国军队的布局也对英国极为有利。1918年10月初,英国军队已经胜利进入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并控制了这些地区。

      第二,停战协定是以英国为首的战胜国施加给土耳其的协定。在停战谈判中,土耳其几乎接受了英国代表的全部提议。土耳其向协约国的投降,实际是向英国的投降。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英国代表以机智取胜的结果。笔者不否认这是重要原因,但应注意到土耳其对英国仍抱有幻想的因素。土耳其认为,随着停战协定的签订,将开启土耳其与协约国缔结和平条约的进程,他们寄希望于与英国及其盟国缔结一个保留自己主权、特别是保留在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主权的和约,并期待通过与英国结盟,促使一个强壮和独立的土耳其的复活,这是土耳其接受停战条款的重要原因。然而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英国及其盟国的策略中显然带有瓜分土耳其的意图,甚至包括安排战争末期协约国未占领的土耳其领土。不过,协约国在精心策划和安排时,也要考虑土耳其总体能够接受的和平条款,即以某种形式将土耳其领土大大缩小,但仍保留奥斯曼帝国的心脏地区——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⑥。协约国对土耳其领土的安排,同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领袖凯末尔正在筹划的现代土耳其国家的版图相差甚远,这是后来和平条约谈判一拖再拖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