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表明,19世纪6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在美国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8)01-0093-0

      8年前,笔者写了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的论文;在1998年6月上海举行的“19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历史贡献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宣读了该论文的概要。①8年来,有关华工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文献、论著、图片资料信息资源不断涌现,笔者2006年编著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在这个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历史图片、音像资料,深深地为近一个半世纪前那些贡献最大、遭遇最惨、身份最低、默默无闻的华工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本文主要依据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对华工在贯通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和历史作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和分析。

      2006年笔者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就收集到的大量图片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甄别和精选,考查了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在这个基础上精选了210幅图片,并逐一编写了文字说明,经过8次修改,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中英文本分别公开出版。②这些历史图片是研究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铁路的珍贵历史文献。由于照相技术传入中国较晚,大约在一个半世纪前拍摄的这些珍贵历史图片主要保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摄影师艾萨卡·华莱士·贝克在“淘金热”时的加利福尼亚矿区为中国工人拍摄,上面写着:“中国男子(Chinese Man)”。这是用所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照片被镶在金色的金属框中,外面又套着一个压花的丝绒盒子。这位“中国男子”的姓名和籍贯无人知晓,他的姿势像个“中”字。面容饱经风霜,腰板挺直,把辫子拉到胸前,手中从容持握住辫子的尾端,身穿的白布褂展示了典型的中国服装。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幅历史照片相当准确地表现了当年华工在美国饱经风霜的生活状态。③

      1869年5月10日下午2时许,由加利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向东1108.6公里与由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向西1747.37公里的两条铁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相接,太平洋铁路全线贯通。在美国内战前夕,铁路建设的总长度已经达到48 270公里,占当时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以上,但是,美国铁路建设的狂飙时期却是内战后几十年。1862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太平洋铁路法》,授权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东起内布拉斯加,西迄加利福尼亚西海岸。1864年7月2日,该法案的修正案经林肯总统正式签署生效。根据美国国会先后通过的两个太平洋铁路法案,铁路公司和承包商们获得了更大的实惠——新法案把赠地增加了1倍,准予出售面值100美元的股票,数量由10万张增加到100万张。根据两个太平洋铁路法案,私人铁路公司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土地赠给总数超过了52.61亿公亩,有的州还额外赠送了19.83亿公亩土地给铁路公司,比整个得克萨斯州的面积还要大。

      公司所获的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按铁路铺轨里程发放的,国会并未为铁路的东西两段规定会合地点,因此,建筑这两段铁路的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而投入了十分紧张的竞赛,而这一竞赛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筑路工程的速度,这种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能否找到适应竞赛需求的筑路大军。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的东段工程多为平原地区,而且有密西西比河作为运输动脉,雇用白种工人施工,进展相当顺利。横贯大陆太平洋铁路的西段工程则是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的,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塞拉岭山区冬季常有暴风雪,沙漠地带夏季干燥炎热,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经受不了恶劣的环境而纷纷离去。西路筑路工程进展非常迟缓,开工两年之久,铺轨尚不足80.45公里,中央太平洋铁路因工程进展的缓慢而陷入了绝境。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起初打算把联邦在押犯弄来监督劳动,从南部引进自由黑人,从墨西哥雇用短工,或把内战中俘获的南方叛军士兵充当工人,但是都不可行。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公司四巨头之一的查尔斯·克劳克建议先雇用50名华工试试,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华工干得异乎寻常的出色。接着,他们又雇用了3 000名华工,效果同样令人十分满意。本来持反对意见的利兰·斯坦福州长改变了态度,他于1865年10月10日向当时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报告说:“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以劳工阶级而言,他们沉着而安静,此外,他们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这些华人的学习能力令人惊讶,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未来铁路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而且无论哪一种工作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另外,以工资而言,也是最经济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彼此的联系非常密切。虽然目前我们已雇用了千名以上的华工,但是我们仍打算以最优厚的条件,通过职业介绍者的协助,再增加华工的人数。这是不同于奴隶制的雇用组织。”“没有他们(中国人),要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伟大的国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这些华人安分守己,忍耐力强,节俭度日,比白人俭朴得多,并且从不计较工资的高低。”后来,斯坦福在他的遗嘱中附有永久雇佣华工在他产业上工作的条文。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他资助创办的斯坦福大学中还有当日修路的华工的后裔在工作。

      为了加快推动中国华工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建设,1865年2月18日,美国政府决定建立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年7月22日,中美两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适应了美国对华工日益增长的需要,提供了华工赴美的法律保障,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国修筑铁路和开发西部。1869年在铁路西段全线雇佣的筑路工人中五分之四以上是华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