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6年美国的橡胶政策与国内政治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广州 510631);郭又新,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讲师。(广州 510630)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出现了以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为特征的危机,严重打击了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经济。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在如何解决橡胶危机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不仅影响了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更动摇了美国所坚持的对华橡胶禁运。为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橡胶问题列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紧急讨论日程,并出台了NSC5417号系列文件,试图缓解这一危机。但由于受到保护国内合成橡胶工业、财政紧缩政策、经济自由主义高涨等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最后在橡胶问题上无所作为,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关系因此遭到严重损害,对华橡胶禁运也彻底瓦解。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20世纪50年代初,天然橡胶(以下简称“橡胶”)既是美国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也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管制的主要物品之一。1952年,世界橡胶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产品积压与价格下跌,对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害。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危机所采取的橡胶政策不仅影响到美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而且关系到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冷战的成败。但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将这一橡胶政策看作是其控制世界原料市场、进行经济冷战的一部分,既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忽略了美国国内因素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①以美国政府的解密档案为基础,尝试系统探讨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1953—1956年)时期橡胶政策的制定与演变过程,着重审视美国国内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一、历史背景

      橡胶是轮胎、传送带等重要工业品主要生产原料,对冷战初期的美国政府来说具有多重重要性。首先,自身不能生产橡胶的美国一直极力保持充足的橡胶供应与储备,为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进口国与消费国,并在供应上十分依赖作为世界橡胶主要种植区的东南亚各国。其次,橡胶贸易一直是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英国之间的重要经济关系之一。当时,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经济结构为单一的种植出口型经济,特别依赖橡胶出口创汇来资助国内经济发展以及购回基本生活物资。作为马来亚、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宗主国的英国,由于其经济在二战中严重受损,所以也十分仰赖东南亚国家橡胶出口赚取的美元来平衡当时英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赤字。1949年,英国从马来亚橡胶出口贸易中获得了2亿美元的收入,几乎等于英国其他物资出口的全部美元收入①。因此,美国政府橡胶政策的变化会对这些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会进一步影响到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此外,橡胶贸易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战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成橡胶工业技术水平较低,不得不大量进口橡胶以满足生产需要。美国针对这一情况,强迫英国与荷兰将橡胶列入“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因为该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统”)的出口管制清单,要求英荷两国将其东南亚殖民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橡胶出口控制在最小程度②,并借口中国抗美援朝,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实施全面橡胶禁运③。

      不过,由于美国合成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英国在橡胶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矛盾。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美国的橡胶进口几乎断绝,仅能从尚在英国控制下的锡兰进口少量橡胶;而朝鲜战争带来的战时需求又导致橡胶供不应求。这些经历促使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工业,并强制规定美国橡胶制成品生产行业必须大量使用合成橡胶。虽然技术上的限制使得合成橡胶在用途上未能完全取代橡胶,但橡胶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已逐渐降低,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国与消费国,美国对橡胶的需求大大减少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坚持要求东南亚各国及英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橡胶出口管制、放弃社会主义国家的橡胶市场,这招致了各国的强烈不满。这种矛盾因1952年出现的世界橡胶市场的危机而进一步激化,成为1953年初执政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重挑战之一。

      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橡胶问题的最初反应

      1952年世界橡胶市场出现的危机是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的一部分,其原因除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有关,也与1951年末朝鲜战争停火所导致的战时需求减少、战时经济景气结束有关。世界橡胶市场的这次危机表现为橡胶的需求量极度萎缩,积压严重,价格大幅下跌。1952—1953年世界橡胶总产量180万吨,而积压的橡胶却高达35万吨至40万吨。世界市场的橡胶价格从1951年的每磅约0.88美元(二战后的最高价格)急剧跌至1953年的每磅0.2美元⑤。东南亚各国的橡胶出口收入大大减少:英镑区(马来亚、锡兰)的橡胶出口收入从1951年的4亿美元骤跌至1952年的1.9亿美元,而1953年上半年大约只有5000万到5500千万美元⑥。1953年1月到9月,印度尼西亚橡胶出口收入(24.7亿盾)只有1952年同期(31.06亿盾)的2/3⑦。泰国1953年橡胶出口总值比1952年减少了39%,比1951年减少了约58%以上⑧。这一变化给十分依赖橡胶出口换汇的东南亚橡胶生产国带来沉重的打击,各国纷纷出现橡胶工厂关闭、橡胶工人工资降低、大批工人失业、大量小橡胶园土地被拍卖的现象。这次危机也对在外汇收入上十分依赖马来亚等国橡胶出口的英国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东南亚橡胶生产国与英国提出,由于美国一方面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工业,挤占橡胶市场,另一方面却又坚持橡胶出口管制政策以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美国应当对这一危机承担一定的责任,并有义务采取措施稳定橡胶价格⑨。在专门协调橡胶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利益关系的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Rubber Study Group)的1952年5月年会以及该组织工作组1952年8月、1953年1月会议上,橡胶生产国提议,为了稳定橡胶价格并减少积压,生产国与消费国应达成一项最高收购额度为40万吨橡胶的调节性库存储备协议,其中美国的份额为购买价值5000万美元的橡胶。由于橡胶生产国在向美国供应橡胶和配合美国进行橡胶管制方面一直都十分合作,而且要求美国负担的份额并不大,因此它们的这一建议并不过分。从长远来看,这一提议在经济上甚至是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橡胶研究组织的工作组估计:橡胶将在1956年之后出现短缺,如果美国参加这项协议,可以在几年后获得相当大的经济收益,并能增加自己与盟国的橡胶储备。美国国务院不仅认同国际橡胶研究组织的这一看法,还发现参加这项协议会带来政治与外交上的好处:既可以说服橡胶生产国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管制,还能为美国实现自己在亚洲的各种目标创造有利条件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