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重构与欧洲猎巫运动期间女性所遭受的迫害 徐善伟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 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15——18世纪初),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猎巫运动。据统计,在这场延续了三个多世纪的猎巫运动中,大约有10——20万巫师受到了审判,其中大约有5——10万被处死。而女巫则占了其中的75%——80%,以至于许多西方学者把这次猎巫看作是一场主要针对女性的迫害运动。男权重构与女性成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猎巫运动的主要受害者有密切的联系。自中世纪盛期以来,女性在社会、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这引起了男权社会的忧虑,而猎巫运动则为男权的重构和强化对女性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机会和手段。正是通过三个多世纪的对女巫的猎捕,男权社会得以重新巩固。 摘自《史学理论研究》,2007.4.34~41 17世纪初全球贸易在东亚海域的形成与发展 李金明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 361005) 17世纪初,世界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来的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于是在东亚海域形成了全球贸易。葡萄牙殖民者在中国澳门立足后,则经营者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巴达维亚设立司令部后,又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南部。因此,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随同欧洲的商品一起被运到广州,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被载运到马尼拉,然后经那里转运到拉美、欧洲等地。17世纪初全球贸易的中心应该说是在中国,而不是在欧洲。是17世纪初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转变,促使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从而出现了一个靠出售白银生存的西班牙帝国。不过,大量中国丝织品的输入也提高了拉美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繁荣。 摘自《史学集刊》,2007.6.35~42 战后初期伊瓦特的亚洲协调政策与澳亚外交经贸关系的发展 张秋生 (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徐州 2211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因受国际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制约,总体上一直陷于冷战的误区,但亦有值得肯定和具有极意义的方面,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45——1949年,伊瓦特任澳大利亚外长兼联大主席的时期,他提出的亚洲协调思想与政策,曾一度促进了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在评价伊瓦特亚洲协调政策和澳大利亚与亚洲外交、经贸关系的扩展方面,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亲近欧美,依靠西方,始终是澳大利亚外交的基石。2.伊瓦特在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已开始重视发展经贸关系。3.安全因素影响着伊瓦特亚洲协调政策的实施,制约着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的发展。 摘自《世界历史》,2007.53~60 试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 姜淑令 褚浩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3) 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向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某种以上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是美以关系的晴雨表。以色列建国伊始,美国就通过援助拯救了这个新生的国家,从而奠定了美以关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对色列的援助主要经济援助为主,军事援助所占比重很小。进入60年代,美国对以援助总量和援助结构均发生明显转变,美以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贯穿于美以关系的始终,但是由于美以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考察美以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的过程时不应忽视其阶段性特征。自肯尼迪时代起,支持和保护以色列即成为美国历届政府中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8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