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与“《苏报》案”新论

作 者:
李日 

作者简介:
李日,烟台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出站博士后。(烟台 264005)

原文出处:
湖湘论坛

内容提要:

1903年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案情复杂,有些问题至今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我们忽略了对俞明震这位历史人物的研究。他是清廷派往上海查处该案的主要官员,故长期以来,当事人章太炎、吴稚晖,还有许多著述,一直把俞明震等同于其他反动官僚,把他放在对立面,因而才有所谓“通情献策”的争论,而且争论不休。实际上,在该案中,由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俞明震一直在暗地里全力救护革命党人,或通风报信,或亲自约见革命党人,劝其避走,但由于吴稚晖昧于大义,未将俞明震的情报通知同志,致使章太炎和邹容下狱。其实,俞明震虽然身为清廷命官,但他却始终站在革命党人一边与清廷周旋。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08)05-0048-03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朝廷与人民聚讼之始。民气为之大壮”[1](P236)。此案中,清政府的腐朽颟顸暴露无遗,革命志士的高风亮节充分展现。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与勾结,革命党人内部的分歧与误会,导致案情异常复杂,并且极富戏剧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案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仍有些问题没有圆满解决,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当局人物——时清政府派往上海查办该案的“大员”俞明震。正是由于他在办案过程中的运筹和安排,才使得案情扑朔迷离,因此可以说,解读“《苏报》案”,俞明震是关键。

      一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确士),号觚斋,晚年号觚庵,浙江省绍兴县斗门镇人。俞明震1890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甲午中日战争后曾任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与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00年任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监督,后为江苏候补道兼陆师学堂总办,以“开明”著称,培养了鲁迅、章士钊、赵声等学生。1903-1906年为“两江总督委员”,因与张謇整理厘金、税务,触犯官贵利益,被参劾。1908年,出任江西赣南道,任内与德国侵略者严正交涉,收回赣南西华山钨矿。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次年署甘肃布政使。在辛亥陕甘独立时,对革命党人多有庇护。入民国,为中华民国“肃政史”。晚年寓居杭州西湖,与陈三立、陈曾寿、程颂万等人诗词唱和,1918年病逝。生平诗作经陈三立主持搜集整理,编成《觚庵诗存》(四卷),另著有《台湾八日记》和 《觚庵漫笔》等。

      1902年,章士钊考入江南陆师学堂,得到学堂总办俞明震的赏识[2](P84),成为俞最为“赏拔”的学生之一。但到了1903年,章士钊加入了爱国救亡的行列,废学到上海参加了爱国学社。从此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还结识了俞明震的公子俞大纯。1903年5月27日,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编,立即着手对该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为突出《苏报》特色,他“特于发论精当、时议绝要之处,夹印二号字样”,“而冀速感阅者之神经”[3]。被夹印二号字样的多为与“满清”、“康有为”、“革命”、“亡国”、“奴隶”等有关的语句。其次,改变《苏报》的舆论方向。章士钊入主《苏报》之后,欲借《苏报》“于万籁无声之中陡发此天空大震之霹雳”,“唤醒我四万万同胞以救中国”[4]。邹容的《革命军》,销售逾百万册,产生巨大的革命影响,章士钊、章太炎均与有力焉[5](P135-138)。章士钊盛赞《革命军》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6](P28)。并在《苏报》上为《革命军》刊登广告:“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极沉痛,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肩竖。若能以此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是所望于读《革命军》者”[7]。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过程中的名篇。1903年6月20日,章士钊便在《苏报》上为其刊登售书广告:称此文“足以破满人之胆。凡我汉种,允宜家置一编,以作警钟棒喝”[8]。6月29日(苏报)刊录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主要部分,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把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清政府对此十分惶恐,向右督抚发出密电,下令“严密查拿,随时惩办”。[9](P408)并由内阁大学士张之洞统筹全局,湖广总督端方、两江总督魏光焘分别坐镇武昌和南京指挥,由上海道袁树勋和候补道俞明震负责查办,“《苏报》案”发生。

      二

      俞明震到上海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与工部局交涉,力争清廷“自主”办理此案。二是查拿以《苏报》为中心的革命党人。第一项不难,他常以“沪上刑出多门,异常棘手”[9](P415),制造托词,搪塞朝廷。第二项却十分棘手,因为要捉拿之人,恰是自己非常欣赏的学生章士钊,《苏报》馆主陈范是“旧熟人”,并且大部分革命党人都是其子俞大纯的同志。如果没有这些关系,捉拿他们到案并非难事,可是他对这些年轻志士深怀保护之意、爱惜之心,他没有这样做。当然单凭爱护之心,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说俞明震思想与朝廷“有抵触”[10],俞明震就去全力救护革命党人,这于情于理,确难令人心悦诚服。这里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历来被人们所忽视:一,俞明震的进步思想倾向;二,俞明震之子俞大纯和两江总督李兴锐的孙子李茂侦,不仅与革命党有联,而且也是革命党或倾向革命的年轻人。

      俞明震在晚清以“开明”[11](P453)著称。出仕以来,对民生疾苦深表同情,“蒿目时艰,好作苦语”[12],如他的《鸿嗷叹》[13],颇具杜甫风概。他支持维新变法,曾对叶德辉反对维新的来信不予理睬”[14](P177-179)。尤其是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更令他痛心疾首,“我政府处于中立之地位,而人民实受切肤之祸”。《辛丑条约》后,他对荒乱清廷已经失去信心,对官场黑暗更加痛恨,“电报邮政之不能克期,租界裁判权之丧失,纳贿舞弊之差役,颟顸因循之官吏,皆足偾事于垂成,亏功于九仞”[15],所以他认为“清室颠覆为不足惜”,“未必以清室之覆,为天维人纪坏灭之巨变”。这些都足以说明,俞明震的思想具有进步性,对革命党采取同情态度,势所必然。

      俞大纯,字慎修,为俞明震独子。1903年时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党人,并且还参加了实际革命活动。“俞大纯者,前陆师卓堂总办俞明震之子,余(章士钊)以为陆师生故,与之契合。彼不安于留学日本,假借义勇抗俄,返国从事革命,数年间东南动荡,无役不从。乃翁明震,今见其所为如是。辄阴纵之不加非难”。他所参加的革命活动,不仅是鼓吹宣传,而是与杨毓麟、陈独秀等一起研制炸药,参与更为激烈的暗杀活动。1904年夏,俞大纯、章士钊等谋划在南京下关刺杀铁良,“诸凡资金调度、用品设置、射手之履帽服装、潜伏地及出入路线之防卫引导种种”,都由章、俞负责。蔡元培也赞扬俞大纯“热心而能办事”。“《苏报》案”后,避走海外,到德国留学,是留欧革命党人中骨干成员[16](P13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