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张元济对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的若干回忆录,说明其回忆的背景,指出其不准确之处;并引证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以说明光绪帝召见之真实情况。从张元济当时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诸多内情:光绪帝力图革新的志向、对守旧官员的不满及总理衙门对于变法之不适应。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5-0140-06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3日,即“明定国是”诏下达两天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奏“国是大定密保人才折”,保举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五人。其中关于张元济,称言:

      刑部主事张元济,现充总理衙门章京,熟于治法,留心学校,办事切实,劳苦不辞。在京师创设通艺学堂,集京官大员子弟讲求实学,日见精详。若使之肩任艰大,筹画新政,必能胜任愉快,有所裨益。

      “肩任艰大,筹画新政”一语,按照康有为当时的政治策略,是进入“制度局”之类的政治决策机构。该折还强调在变法时期须“破格用人”,“盖行非常之政,必待非常之才”,又称言:“查康有为、张元济现供职京曹,梁启超会试留京,可否特旨宣召奏对,若能称旨,然后不次擢用……”①徐致靖的保折,引出了重大政治后果。当日光绪帝明发谕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奏保举通达时务人材一折。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均著于本月二十八日(6月16日)预备召见。”②这是前所未有的特例。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892年(光绪十八年)进士,入翰林院,散馆后授刑部候补主事,1896年为总理衙门章京。他是当时京城中较为激进的改革派人士,因《时务报》等因,与梁启超、康有为相接近。

      6月14日,光绪帝按照其原计划由宫中前往颐和园,而召见康有为、张元济之事,只能在颐和园仁寿殿进行。③查当日军机处《早事档》:“内务府、国子监、厢红旗值日。翁中堂开缺回籍谢恩。荣中堂谢署直隶总督恩。山西知府崇祥谢恩。康有为、张元济预备召见。召见崇祥、康有为、张元济、荣中堂、军机。”④由此可见当日光绪帝召见的人员名单及其原委。召见在早朝后进行,张元济排在崇祥、康有为之后,是第三位被召见的。

      此次召见后,张元济颇受重用。铁路矿务总局成立,总理衙门大臣王文韶、张荫桓调其为该局兼行章京;京师大学堂成立,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孙家鼐奏调其为大学堂总办(张元济后辞此差)。

      对于这一次召见的情况,多为人们熟悉的史料是张元济于51年后发表的回忆录,即1949年10月6日在《新建设》上发表的《戊戌政变的回忆》,称言:

      二十八日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到西苑,坐在朝房里等候。当日在朝房的有五人:荣禄,二位放到外省去做知府的,康有为和我。荣禄架子十足,摆出很尊严的样子。康有为在朝房里和他大谈变法,历时甚久,荣禄只是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召见时,二位新知府先依次进去,出来后,太监传唤康有为进去,大约一刻钟光景,康先生出来,我第四个进去,在勤政殿旁边一个小屋子里召见。(这个殿现在已经完全改变样子,看不出了。)光绪坐在上面,前面放扎着黄桌帏的一张书桌,光绪也穿着衣冠。我进去后,跪在桌子旁边,当时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只有一君一臣相对,太监留在门外,不能进内。

      当时滇越边境发生划界的争执,光绪对我说:“我们如果派人到云南去,要二个月才会走到,但外国人只要十天、八天就会到达。我们中国道路不通,一切落后,甚么事都赶不上外国,怎么好和人家办交涉呢?”我说:“皇上现在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总希望国家能够一天比一天进步。”他听了之后,叹口气说:“可是他们都不能赞成呀!”我当时听他说这句话,心里觉得这位皇帝也够可怜了,也不便再说甚么。光绪就把话头转到我们所办的通艺学堂上去。

      ……光绪对外边的事很熟悉,知道我们在办学堂。那天他就问到学堂的情形,我就把学生人数及所学科目告诉他,他勉励我几句,说:“要学生好好的学,将来可以替国家做点事。”他还问我一些关于总理衙门的事,问些甚么事我已经忘记了。光绪就叫我你下去罢。问话语气极为温和,看他面貌,殊欠刚健,我退出时碰见荣禄进去。⑤

      张元济的回忆有着明显的差误,其中最为重大者,是将觐见的地点弄错了,张称在西苑勤政殿东暖阁,即今中南海瀛台以北。我个人以为,张元济回忆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勤政殿”之名称。光绪帝6月16日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张元济、荣禄等人,该殿当时也称为“勤政殿”。张可能对“勤政殿”一名记忆深刻,将颐和园的“勤政殿”误为西苑的“勤政殿”,以致称“这个殿现在已经改变样子,看不出了”。⑥当日被召见的知府也只有一位,并不是两位。然而,一个年已82周岁的老人,回忆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发生一些错误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于召见的内容,张主要谈了两点,一是西南的铁路交通,二是北京的通艺学堂;对于当时的政情,光绪帝仅说一句话“可是他们都不能赞成呀!”张还提到康有为的召见仅“一刻钟”。

      读了张元济此期日记,才了解到他此次作回忆录的背景。1949年9月,北京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张元济被邀参加。他的《赴会日记》记录了此中的详情。摘录于下:

      9月14日 余初次到勤政殿,讨论《共同纲领》。午后一时三刻乘车赴中南海,到勤政殿第一会议室。(并非戊戌年德宗召见之处。)英儿偕往,留坐外室。响导人引至一殿签名……代表陆续至,见陈鹤琴、何燮侯、张志让、王芸生……

      18日 叔通送来张志让信,申言乞余追述戊戌政变时事作有统系的□□,先定讲述之轮廓、计划,按次讲求,登达于《新建设》杂志,并欲在开会期前进行。

      19日 与毛泽东游天坛……二时半陈毅来,述毛泽东君意邀余至天坛一游……陈言毛主席在天坛相候,至则毛候于祈年门外,相与握手,寒暄数语……毛与余与谈戊戌政变情节,又询余德宗召见仪式,又问余昔年在官情况,又问在官受禄几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