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移民与松花江中下游、沿岸城镇的近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松涛,讲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 325003)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近代关内移民是东北社会人口的重要来源,是松花江中、下游沿岸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近代由于关内移民的大量涌入,松花江流域经济得以开发,农、商、工三业及森林采伐业、采矿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沿岸各港口的繁荣及区域商品市场的建立,松花江中、下游沿岸城镇遂随之兴起。本文拟从探讨移民与松花江沿岸城镇近代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认识移民在东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4-0146-11

      人口是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人口与有资源的新社区的结合常常促进城市化的进程。①就东北区域边疆而言,松花江流域由于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河流的纵横密布以及自然资源的极大丰富,使这里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天然容器。清末民初随着铁路及内河航运业的兴起,关内移民不断向这里迁居,人口集聚,农业、商业、手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商品市场得以建立,城镇亦随之兴起。松花江中、下游沿岸城镇早在清初即已出现,不过当时的城镇都是统治阶级为军事防御及政治统治需要而设,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关内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经济得以开发,松花江中下游沿岸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一 近代关内移民的涌入是松花江沿岸城镇兴起的先决条件

      自1643年辽东招垦令颁布之后,始有大批关内移民进东北,不过直至清中叶以前移民仍主要活动在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嘉、道年间,移民开始沿奉天至吉林官道北进至呼兰河流域并分两路进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松花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很少。直到清末,在边疆危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清政府、北洋政府及东北地方政府都把移民事业放在首位,积极推动鼓励支持移民事业的进行,为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边疆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俄、日两国疯狂争夺中国东北导致了近代以来边疆危机的出现,中国处于日俄两帝势力之间,惟“赖有此多数移民,移植关东,实际上占领东三省土地”。②在此严重形势下,东北大吏及朝廷内外有识之士也卓有见地地提出“移民实边”问题,呼吁“以固边圉”、“以繁生殖”、“以御地宝”。在俄日频侵,内外舆论压力下,自1904年开始,清政府易改过去传统的局部放荒弛禁政策,宣布开放东北全部土地,重在移民垦边,在具体措施上给予移民种种优待。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及东北地方政府仍采取鼓励和支持移民的政策,它包括设置移民机构,制订移民章程,保护、招集、输送、安置移民等许多政策和措施,以及时赈济移民、妥善安置移民的生活和去向,帮助移民有计划、有目的地徙居东北,积极推动移民事业的进行。

      另外,近代以来移民移出地华北地区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与兵灾匪祸相互为因,使农民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也告中断,迫使关内移民如潮如涌,每年以几百万人的规模向东三省求食奋进,谋求生存,形成了华北移民走关东的狂潮。仅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人每年减少二百余万;胶济铁路之调查,每日乘胶济车由青岛转赴东三省求生者,达三千余人”。③《民国胶澳志》也称:“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而移民之超过于归还,年辄五、六万人不等,近数年以政令之烦,军匪之扰,移民之数倍于往昔。”④整个民国时期,山东一地移入东北的人数就达1836万人。⑤

      关内移民爆炸性的增长和东北南部、中部人口与土地开发的相对饱和,使地广人稀的北满自然成为移民的理想去往之地。从1925年到1930年,经由长春站前往东北北部地区的移民数量分别为407376人,519701人,796651人,744467人,633339人,479802人。⑥另据日天野估算,1908年到1930年,东三省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⑦:(单位:千人)

      

      据这一资料估算,在这20多年中,东北人口大约增加了72%,而在这72%中,“估计有48%强是移民”,这是华北大量移入东北移民的结果。如按这一资料继续推算,可看出奉、吉、黑三省人口分别增加了40%、102%、189%。除去人口的自然增殖部分,在奉天省人口基数占很大比例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断定清末民初关内移民的主要流向是东北北部,即所谓的北满地区。

      进入北满的移民尤以进入松花江流域的移民较为可观。这是因为:第一,较之东三省南部相比,北满尤其是松花江流域地广人稀,移密就疏是早期经济移民的自然选择。东北南部经历代开垦,荒地已基本开发殆尽,人口密度也达每方华里14.1人,更有开发早者如沈阳、铁岭、海城等地,人口密度已分别达每方华里33.2人、36.3人和39.7人,而此时的北满尚有大量荒地可以开垦,人口密度也很低,吉林省人口密度每方华里为5.6人,黑龙江省仅有1.7人。⑧尤其是吉林东北沿边一带(如依兰、密山、临江等,及黑龙江北中大部分),犹复荒凉遍野,渺无人烟。第二,松花江流域土地膏腴,地利丰厚,地价较低,较之移民较早进入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容易获得土地。据调查“西部地区上等生荒每垧收大洋四元,中等三元,下等一元。而松花江流域的宁安、依兰、桦川、穆棱生荒每垧收大洋二元;富锦、密山、勃利生荒每垧收大洋一元五角。⑨相差如此悬殊的地价,对于十分贫困的移民来说,不能不是选择定居地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松花江流域森林的采伐和矿业的开采事业给移民带来较多的谋生之路。松花江流域林木资源丰富,单是方正、依兰、桦川、富锦、同江、绥远等县森林面积即达1395609780亩。⑩在中东路修筑时,由于对木材的急需,就曾吸引大批移民来此定居成为林业工人,民国时期又有许多关内移民投亲靠友到林区谋生,他们夏季从事农业生产,冬季则上山打猎或从事采伐事业,扩大了就业生路。此外,清末民初依兰、鹤岗、鸡西、穆棱等地矿区相继得到开发,吸引关内很多移民来到矿区从事矿业生产,随其而来的家属便在附近地方从事农业生产。如光绪二十二年吉林试办三姓金矿,吸引佣矿丁2万人。另有家属、商贩及闲杂人等,矿区人口已达3-4万人。这样,在林、矿区周围很快就驻满了从事各业生产的移民,成为关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关内移民之所以多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等东部地区,还在于关内移民早在嘉道年间即已进入西部地区,到民国时期西部靠近铁路交通便利的地方,荒地几乎所剩无几,后来的移民只能靠租赁或租买土地耕作。而且克山、庆安等地“水土恶劣,妇女夭亡,男生奇骨”,即所谓的“大骨节病”危害极大,令移民望而生畏。由于以上几种原因,移民多争往于松花江流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