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晚清幕府制度之演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志茗,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 200235)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晚清幕府制度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中应运而生的。它虽然从明清幕府制度中萌蘖而出,但随着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加剧,其制度特征逐渐凸显,并日益完善,成为一种有别于明清幕府制度、而与传统幕府制度渊源有自的新的幕府形态。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晚清幕府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超越传统幕府制度的地方,但公务私办、为一人效劳的精神实质却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这与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潮流是格格不入的。民国时期,幕府政治依然大行其道,是晚清幕府制度余响犹在的缘故。这说明,一种政治制度的消亡并非戛然而止,消遁无形,而是余音缭绕,难以将息。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8)09-0140-07

      中国的幕府制度极具中国特色。它与官僚制度、吏胥制度一样,是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清人韩振所说:“天下之事,谁为政?曰:二显二隐。何谓‘显’?曰:三公统六部,六部各统其曹,是谓内之显治;以司道察守令,以督抚察司道,是谓外之显治。何谓‘隐’?曰:内掌曹郎之事,以代六部出治者,胥吏也;外掌守令司道督抚主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是皆上佐天子以治民事,而其迹不见者也。”①可见幕友和胥吏都是取代各级官员真正治理民事的人。尤其幕友居于官与吏之间,发挥佐官检吏的功能②,在中国传统政治的运作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幕府制度非常古老,但在战国之际始有幕府之名③,最先存在于军政系统内,指的是将军的治所,至汉代时才被引进行政系统,成为整个官僚行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它的发展历经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不同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离异与回归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晚清幕府是由明清幕府萌蘖而成的,在中国幕府制度的离异与回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

      晚清幕府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自嘉道年间发端经过咸同时期的形成和发展,到光绪初年以后逐渐臻于完善。首先,幕中普遍设立以“局”为名的幕府机构,以位置幕僚。就清代政治制度而言,“局”并非常设行政机构,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官办组织,因事而设,事后即裁。因此,在清代的各种职官志里没有任何记载。然而,它其实早已有之,如清初就有所谓的“志局”、“历局”等。④19世纪以来,随着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日益频繁,“局”的设立也越来越多了。陶澍试行海运时,就曾按照以往的惯例,在上海设立江苏海运局,由自己亲任督办,下属俞德渊、李景峰管理其事。可见,此时陶澍设“局”还中规中矩,不违清朝体制。但是,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因要自募兵勇,自筹粮饷,自造军械,他不得不大设“局”、“所”,委派自己的幕僚负责办理。于是,“局”便降格为其幕府内的办事机构了。作为一种战时体制,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内战期间,除了曾国藩等领兵大臣外,其他督抚大员也设厘金局、盐务局等,就地筹饷,将原属中央的财权占为己有。战后,他们出于地方利益考虑,非但不裁撤,反而越设越多,加上当时办理洋务的机构也以“局”立名,这样,各种各样的“局”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⑤这些“局”既不在清政府的官僚体制之内,又为地方官特别是疆吏所创置,自然便归其支配,成为其幕府的组成部分了。以清流派健将张之洞为例,他出任山西巡抚期间就先后设立了清源局、洋务局、转运局、教案局等。其中设洋务局的目的就是为他广揽通晓洋务的幕僚。他发出告示说:“现于省垣建设洋务局,延访习知西事、通达体用诸人,举凡天文、算学、水法、地舆、格物、制器、公法、条约、语言、文字、兵械、船炮、矿学、电气诸端,但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⑥洋务局如此,其他局也不例外,它们其实都是为张之洞服务的。据此可知,“局”已完全蜕化为地方大员随心所欲、因事而设的私人机构了。通过设局,督抚可以摆脱中央的干预,自主地用人,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这是清末督抚权力扩张的一种必然结果。

      其次,督抚求贤若渴,除了广泛搜罗在野的才俊外,还大量延揽朝廷命官,尤其以属员为幕僚的现象屡见不鲜。属员幕僚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清代中叶以前,清政府严禁督抚留用或奏调属员为幕僚。因此,在晚清幕府的发轫阶段,这种情况尚不多见。可是,自咸同年间内战兴起后,出于便宜行事的需要,很多地方大员或领兵大臣都调用和留用属员做自己的幕僚。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如此。他们的很多幕僚都是通过上述途径入幕的。不过,他们毕竟熟悉原来的体制,对朝廷禁令也有所顾忌,所以他们适可而止,不敢过于造次,并且也礼聘了一些刑名、钱谷和奏折幕友装点门面。是以时人在谈及他们的幕府人物时,往往称为“宾僚”,意即他们幕中既有幕友,又有幕僚。⑦然而,光绪初年以后,由于督抚权重,加上又有先例可循,所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很多督抚不仅不聘请幕友,而且公然大用属员做幕僚。张之洞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早在他出任山西巡抚时,署中就“不用幕友,惟慎选属吏,委以簿书笔札而已”;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调任两广总督后,仍然“署中不用幕友,令司道首府各保候补人员才胜文案者数人入署办事”。⑧据说张之洞不仅自己不用幕友,而且还极力废除幕友制度。总督两广期间,他就着手办理此事,“粤省幕友,刑名、钱谷有分办,有兼办……张文襄督粤汰之,改委文案委员”。调任湖广总督后,他更进一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张之洞莅鄂,废去聘请之幕宾刑名师爷,刑名、钱谷,皆领以札委之文案,文案决事于本官,之洞兼领幕宾地位。合政教为一,之洞有焉”。⑨张之洞废除幕友制度的举措,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其属下的“司、道、府、县数之”,而且各省纷纷仿效,从此,“幕宾制度永除,幕僚制度流行矣”。⑩可见,自曾国藩以来以属员为幕僚的情形至此正式变成了事实,并得到了清政府的默认。尤其是自内战开始,各督抚迭开保案,保举其幕府人员或做官,或升迁,使入幕成为仕进的快捷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投效。从此以后,督抚幕僚的来源更加广泛了,他们通过广泛吸纳才智之士,而成为天下人才流趋的中心,地方声势由此愈益壮大。

      最后,幕僚的薪水由公费支出,主幕经济关系实现分离。由于晚清幕府制度是从明清幕府制度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刚开始时,也沿用后者的办法,幕友的束修从幕主的薪俸中开支。咸同军兴以后,由于国库空虚,财政困难,各将帅和疆吏便各自为计,就地筹饷。他们主要通过办捐输、运饷盐、收厘金等办法筹饷,以解决军需用款问题,其中也包括幕僚的薪水。如曾国藩初出办团练时,其幕僚的薪水就统一由内银钱所发放。后来,随着幕府人员的激增和幕府机构的不断设立,幕僚的薪水遂直接从他们所属的幕府机构中支取。不过,那时候,督抚们也聘请幕友为自己办事。这些幕友因未被派差到幕府机构任职,其馆金遂根据惯例,仍由幕主支付。光绪初年以后,虽然内乱已经平息了,但是在战争中下移到地方督抚手中的财权却仍为后来的督抚所专擅。于是,他们仍然可以用公费来支付幕僚的薪水。如张之洞幕僚的薪水基本上就由他们所任职的机构支付。陈庆年为张幕文案,又兼两湖书院教习,他的薪水便来自两湖书院。这在其日记中就有所反映。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初八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昨书院送来冬季束修库平银百金,合长平沙约一百零三两二钱,换洋一百四十四元六角零。”次年三月初六日又有“书院春季修金库平银一百两送来。合市平多三两二钱,换洋一百四十七元七角零(每元合银七钱一分三厘)”的记载。(11)由此可见,张之洞正是通过札委幕僚去幕府机构兼差,从而使自己与幕僚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分离。张之洞如此,与其同时的其他督抚大员也不例外,他们都利用手中的财权来为其幕府的运作提供各种经费。应该说这是军兴以来“户部之权日轻,疆吏之权日重”(12)所导致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