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8)02-0024-07 严译名著,人们多以西方思想文化待之。① 长期以来,这一论断不仅影响到我们对于严复思想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妨碍我们对于严复一生主要心血和思想精华之所在的严译名著的价值认识,以至于人们除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关注这批宝藏之外,学术界很少有人从更深层次上去系统发掘其思想学术价值,偶有学者关注及此,亦往往因上述预设观念上的错误而导致认识和分析判断上的失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刘桂生先生等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严译名著乃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产品,提出要用新的方法,来对之进行研究发掘。② 最近两年多来,笔者按此思路,系统研读严译《群学肄言》,有所收获。现将其中有关中国文化现代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部分,作一简要汇报,希望得到方家批评指正。 一 《群学肄言》系译自英国学者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所著Study of Sociology一书,是一种科普性质的读物,旨在向社会各界宣传有关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科学的道理。就是这样一本小册子,严复的重视程度实超出今人的想像。严复从英国留学回国后,于1880年被李鸿章调到新建的北洋水师学堂之后不久,就开始研读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此后20年间,几乎一直对斯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③ 他高度评价斯宾塞的“群学”,认为“群学治,而后能修齐治平,用以持世保民以日进于郅治馨香之极盛也。呜呼!美矣!备矣!自生民以来,未有若斯之懿也。虽文、周生今,未能舍其道而言治也。”④认为“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兴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呼!此真大人之学也!”⑤ 斯氏此作,严复“窃以为其书实兼《大学》、《中庸》精义,而出之以翔实,以格致诚正为治平根本矣。每持一义,又必使之无过不及之差,于近世新旧两家学者,尤为对症之药。”⑥ 他翻译斯氏的著作,“真前无古人,后绝来哲,不以译故损价值也,惜乎中国无一赏音。扬子云:‘期知者于千载。’吾则望百年后之严幼陵耳!”⑦ 一本科普小册子,严复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以至于把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学》和《中庸》等量齐观?要求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能深入到《群学肄言》本身中去寻找。 二 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有关此书的撰著动机与过程,斯宾塞自己曾在初版《序言》中作过描述,惜已有的中文译本均未翻译此序。故为方便研究者参考起见,将此《序言》主体部分试译如下: 这本小册子系应我的美国朋友Youmans教授之要求而作。大约两年前,他在英国安排那套《国际科学丛书》(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eties)的相关事宜。此计划系由他发起,组织得也相当成功。他敦促我为该丛书撰写一种有关社会学方面的小册子。我感到自己手头所从事的工作已经够多,必须全力以赴,方能应付,故很久都没有应允,最后同意一个折中的方案:我提供基本观念和材料,然后交由一名合适的合作者来加以拼合。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很难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合适的人选,最后还得由我自己来承担。就这样投入工作之后,我突然想起来,与其仅仅为《国际科学丛书》写一本小册子,还不如先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在英国和美国发表。为落实这一想法,便与《当代评论》(Contemporary Review)谈妥,在该杂志上连载各章;而在美国,则由《大众科学》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同时发表。从1872年5月开始,这种按分批发表的方式,除两次短暂的中断外,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并将于下个10月份完成,这一卷的发行拖期,直到该日期之后方才出版。 我自己自从开始从事这一工作之后,就没有后悔过被拖进这一工作之中。很多想法似乎应当通过某种方式写到目前我正在撰写的《社会学原理》之中,但又似乎不宜包括在其中。而这些想法恰好在这本入门性的小册子之中找到了合适的地方。许多过去十年间积累起来而一直没能派上用场的描述性的材料,这次也找到了用武之地。此外,此次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得以对在《社会学原理》中不太好处理的特殊问题进行评论,而且是以在纯哲学专论中不被认可的方式进行评论——不过,我希望,这一方式的采用,能够激起对此问题的巨大兴趣,并在兴奋之余,会开始真正地研究它。为准备将连载的各章交最后出版,除了仔细校订之外,我还偶尔增加了进一步的说明以加强自己的论点。不过,这样的处理并不太多,仅有的增补是在附录之中。其中之一,从另一方向提出有关学术规范的论点,是在第9章的注释中;另外一处,说明思想文化与道德情感的不相关性,是在第15章的注释中。⑧ 全书共分16章: 1,Our Need of It.(严复译作:砭愚第一) 2,Is there a Social Science?(倡学第二) 3,Nature of the Social Science(喻术第三) 4,Difficulties of the Social Science(知难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