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香港与内地的华资联号企业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晓辉,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企业缘起于清末,区域主要集中于南方邻近省份,以内地往香港拓展者为多。与此同时,在香港的华商亦向内地新兴产业投资。由于联号是呈内外双向发展的,华商通过这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将香港与内地市场紧密相连的商行网络,并成为海外华侨与祖国联系的桥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8)04-0138-06

      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正在不断拓宽和深入,但对联号的研究还十分薄弱,① 尤其是跨不同性质区域的香港与内地的华资联号企业(以下简称联号企业)。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产生了大量由香港、内地及华侨商人合作创建的别具一格的联号企业,其发展反映了海内外华人资本血脉与共、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既沟通了中外经济交往,又融合了海内外华资的力量,成为民族资本的一种特殊形态,亦是中国近代企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清末联号企业产生的原因

      近代中外经济交往的增长和香港作为中外贸易转运枢纽而发挥作用,是促使联号大量产生及发展的主因。内地商民的多次迁港潮,则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沿海地区的贸易货物经香港而转运者,占香港商务之大部分,故华资联号企业设立甚多。不少内地企业赴港设立分支机构,利用香港发达的商贸条件,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基点;海外及香港华商也需要继续加强与内地市场的联络,这些便是在中国近代占有特殊地位的华资联号企业出现的主要背景。

      根据清末《香港华字日报》上登载的企业广告分析,华资联号企业所创办的直接原因是:(1)究治香港及海外市场上日益猖獗的假冒现象。清末,国内外市场上假冒名牌中成药十分猖獗,不少内地药行药号不得不到香港去创设分支机构,进行辨伪,以便顾客采购。如佛山黄祥华药号祖传创制“万应如意油”及各项丸散参茸玉桂,中外驰名,因市面伪药冒混,于1894年2月登报声明:商标以本号水印为记,请购商认明。但未奏效,遂于1899年6月初特设香港分铺,以利海外采买。[1]1894-2-24、1901-3-18 省港张广源罐头食物庄因有无耻假冒,登广告“请认明本庄人像招牌为记”;[1]1897-6-25 广州永福号精制各品名香,因无耻之徒以假乱真,于1900年5月24日特设香港分铺,“以防假冒,并在港宪存案”。[1]1900-5-26 江门信益何福记茶庄创制名茶名扬中外,因假冒猖獗,特向港英政府禀报存案更换商标,嗣后若再有假冒,“一经查出,定必送官究治。”1908年3月18日,又在香港专设一铺,以为监察并经销正品。[1]1908-3-25 (2)便利外洋商贾采办内地国产各货。内地企业赴港设立联号,也是由于其业务逐渐扩至港澳及海外各埠,为了便利客商采办而作。如陈李济主事人认为货品输出国外,必须在香港设厂,才能源源供应。[2] 登载此类广告还有万春茶号、杏春园药酒号、广东宏远堂纸局、德安堂朱炳昌等。(3)建立对外扩展业务之据点。以药业为例,开埠之初,香港药材全由广州运去发行。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南洋地区华侨移民日增,他们生病仍是看中医、吃中药,于是出现了办理药材去外洋各地的商号。最初这些客帮仍是到广州购买药材,购量极大,药商便赴香港增设药行,供应客帮,既节省了时间和运费,又减少了损失。登载此类广告还有一品斋鞋厂、永福香号、粤纶祥丝绸庄、省港兆升恒号、莫礼智商号等。(4)企业新创时对外招股之需要。由于香港联系海外华侨市场方便,企业筹集资本相对较容易,成效亦彰。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在民间招商集股。其中轮船招商局为便利募股,直接在香港设立了分局。20世纪初,在香港报纸上充满了创办企业招募股份的广告,如华兴银矿公司的主要股东为香港买办和富商,总部设在香港,在广州有省局。该公司曾于1901年9月24日通告加收新股,扩大经营。[1]1901-9-26 粤汉铁路绅商决定公开招股筹集资金,除设在广州的总公司负起招募职责外,另在香港、上海等地设立招股总局,并派遣人员前往海外华侨较集中地区去招集。[1]1906-5-11

      二、内地华商在香港创办的联号企业

      19世纪下半叶后,香港已成为东方著名的转口贸易港,在这国际化的都市里,各国商贾云集,商机极盛,吸引了许多内地私营企业和官商企业前来设置分支机构。

      (一)粤商在香港创办的联号企业。香港开埠不久,由于占有地利之便,广州附近的行商和富户纷纷赴港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后又因美国和澳洲相继发现并开采金矿,内地经由香港出国的人数激增,为适应外贸的发展和海外华人社会的需要,华商运用传统的经营方法,把远洋贸易与中国沿海贸易连接起来,创办了南北行。其中最典型的要数1850年由高元盛开设的元发行,该行后由高满华接掌,以香港为基地,经营暹罗大米的进出口生意及南北土特产,逐渐发展成为早期香港规模最大的华人商行。[3]20-21 香港九八行(转运各地货物)是承继广州十三行而来,开此筚路蓝缕者,以南海县人招雨田最著,他创办祥和商号,苦心经营,遍历南洋诸国经商贸易。子商号迅速发展至“百数十家”,以香港广茂泰为总机关,身任督理,商业兴盛。[4]

      转口贸易是近代香港经济的支柱,与之相适应的近代工业、各种商行以及旅店客栈服务业等亦纷纷设立。如广州凤鸣老铺精刻华洋招牌匾额并承接油漆业务,19世纪60年代初即已在香港设店开张。[1]1907-11-23 广州朱广兰号是以经营熟烟出口为主的大企业,约在70年代创立港号。大约同时期,以手工制作的广州万隆、济隆糖姜厂等建立了香港分场。

      19世纪末,使用机械化生产的广东宏远堂纸局、广州张广源罐头食物庄、广州广美香(罐头食品)和一品斋鞋厂等企业,亦相继创立香港分局或分行。

      由于香港和南洋一带气候湿热,瘴疫盛行,以及海外华侨对传统中医的需求等因素,粤中老字药号创建了一批在港联号,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季在《香港华字日报》上登载广告最多的当属广东药号,笔者粗略统计约有近60家,其中在香港设立分支店号的有杏春园、朱炳昌、德安堂、橘香斋、王老吉、太和堂黄祥华、黄慎堂、罗泽醴、芝兰轩、黄慎昌、树仁堂、马百良、庶和堂、黄仁庵、流泽堂源吉林、天喜堂、朱广济、黄广善堂、陈修宗药局、陈日南、活伦大药房、梁培基、梁同济、岐生园、朱芳兰药局、敬修堂等20多家。如王泽邦、王贵发父子于1853年在广州开设“王老吉”凉茶庄,并于1876年建立香港联号,生产“凉茶包”和“凉茶精”,以应海外市场。[5]香港商业录,46 源吉林由日本归侨源吉荪创办于1892年,在药业方面以经销“甘和茶”著称(对流行时疫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亦经营颜料,其正铺为佛山三昌颜料店,另有省城广和、香港源广和等两家联号颜料店。[1]1906-3-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