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末农会与农业改良刍探

      李永芳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农史》(南京)2008.2

      (原文约12000字)

      甲午战后,面对民族危机加剧和农业生产日益衰败,清政府谕令各地遍设农会。1907年7月,直隶农务总会率先成立,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到1911年为止,全国共成立农务总会19处,农务分会276所。清末各地农会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主要有:一、编辑农报,翻译农书;二、创办农业学堂;三、开办农业试验场;四、举行农业品评会,设立陈列所,创办农业制造所;五、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六、植树造林,并任保护之责;七、开展调查研究;八、受理调解民事纠纷。

      清末农会开展的活动,在推动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宣传了农业科学知识,启迪了农民的智力,培育了农业人才,并推动了全国农学研究和农学教育的兴盛;二、促进了农业种植的改良、新品种的培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工商实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三、起到了下情上达、保护农民之责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农会组织经费支绌,加之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其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北洋军阀词语探源——简论北洋军阀、北洋集团概念的使用

      张华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史林》(沪)2008.3

      (原文约10500字)

      “北洋”最初是一个地域概念。1861年,清政府根据地域管辖范围,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1895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被人们称为北洋势力,“北洋”成为李鸿章的代名词。此后袁世凯继任期间,结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北洋”、“北洋势力”遂被确指为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民国建立后,北洋人物自称为“北洋派”。1918-1919年间,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人最早把袁世凯北洋势力称为军阀。孙中山在1919年的《与留法学生的谈话》中,最早使用“北洋军阀”一词。20年代初,“北洋军阀”作为政治概念逐渐为人们所习用。30年代,李剑农等学者开始对北洋军阀进行学术研究。1949年后,北洋军阀成为全国通用的概念。

      对于“北洋军阀”一词的使用,国内外学界还存在分歧,用“军阀”一词称呼1912乃至1916年以前的北洋势力,似乎难以成立。应该使用中性词汇“北洋集团”来表述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势力。由此可以说,北洋集团兴起于甲午战后天津小站练兵,民国建立后发展到顶峰,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北洋集团发展为北洋军阀,直至1927年败亡。

      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的反思——以清末新军为考察中心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8.7

      (原文约10000字)

      清王朝的灭亡乃多种因素的合力,其中对清末新军的失控是重中之重。在人事控制方面,清廷通过频繁的人事调动来控制督抚,却忽视了军队的地方性问题,从而降低了督抚对军队的控制力。作为对军队地方化的纠偏,清廷努力强化对军队人事的控制权,却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力,反而给革命派以可乘之机。在财政控制方面,清末新军实行厚饷制,但由于中央财政困窘,编练新军的经费主要靠地方自筹,在地方财政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厚饷制无法贯彻实施,引发欠饷及减薪,动摇了军心。在军队建设方面,清政府心态过急,对新军期望殷切,对旧军裁汰过速,导致武昌起义后除新军外无兵可调。此外,各省新军因成军过速也产生了质量问题。

      日本“治台经验”在中国内地的运用及其危害——以鸦片政策为中心

      朱庆葆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江海学刊》(南京)2008.4

      (原文约9000字)

      日本占领台湾后,鸦片政策是其重要的“治台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采取渐禁政策,宣称以最终禁绝为目的,欺骗国际舆论;(2)实行鸦片专卖制度,鼓励吸食,进行瘾民登记;(3)以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随着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日本将其在台湾的鸦片政策在中国内地推广开来,从“关东洲”开始,扩大到伪满,再由东北延至华北及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在此过程中,日本根据中国内地的情形不断调整政策,最终确立了“以毒养战”、“以毒制华”的战略目标,将毒化政策演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国家行为。

      鸦片政策在大陆的推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主要表现在:一、在中国制造了众多吸毒者,摧残了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了中国抗战力;二、打断了中国的禁烟禁毒历程,使鸦片流毒进一步扩大;三、造成占领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急剧恶化,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

      严复自由观再探讨

      郭汉民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文化研究》(京)2008.夏

      (原文约16000字)

      1895年,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文章中,完整地提出了逻辑严密的、自成体系的自由观。他认同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观念,认为自由是以自治为前提的,自治能力的有无取决于民之德、智、力水平。他认为,治本之策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自治能力,从而创造自由的前提条件,而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至少需要三十年到六十年的时间。戊戌政变之后,严复开始从中国理道中发掘自由传统,并改用“自繇”这样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注重于中西文化的交融互释。庚子之后,革命思潮逐渐兴起,但严复从培养自治、三十年到六十年渐进图新的角度,反对革命的急进。可以说,严复信守和坚持了以“天演进化论”为基础的自由理念,其自由观始终如一,未有重大改变,说严复自由思想前期激进、中期保守、晚年倒退,并不符合严复的思想实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