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手工业与农村曹树基认为,土地产权中不同性质的永佃权问题需要做具体研究。从1927年后浙江省推行二五减租实践过程看,既有欠租撤佃的“相对的田面田”,也有欠租也不可撤佃的“公认的田面田”。由于两种“田面田”的地租率不同,而“公认的田面田”主反对“二五减租”,成为浙江“二五减租”的最大障碍。①李德英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复杂的租佃关系,探讨了该地区佃农比例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②她还通过对一些县级档案资料和土改档案资料的分析研究,指出近代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是该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从制度上看,租佃双方的经济关系比清代以前更趋平等。③赖晨指出被长期描述为50%—80%的近代赣闽边区的地租,其内涵实际仅为土地一季的“正产”量的比率,边区土地的真实地租实为36%左右。④宿志刚研究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代耕问题。⑤王志龙对近代安徽宗族保护族田的措施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⑥谈家胜等评析了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⑦于春英探讨朝鲜移民迁入黑龙江地区的原因、迁入过程、移民的数量以及水田开发和经营的状况。⑧赵入坤认为近代中国农业雇佣劳动的性质兼有非商品生产性和小商品生产性。由于土地制度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可能达到它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商品生产。⑨ 中华农学会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学术团体,王思明回顾了其历史背景、创建过程、主要工作及历史贡献。⑩从卫兵讨论了张謇对农业资本的现代化运作,比如他创造了佃农“顶首”和劳力投资等方式,并采用股份制来解决通海垦牧公司的资金问题等。(11)张士杰介绍了张謇在江苏苏北沿海地区进行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12)苏全有介绍了袁世凯对清末民初农业发展的贡献。(13)苑朋欣介绍了清末山东的农业科学试验。(14)刘亚玲认为督鄂期间的张之洞在推动湖北近代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5)甲午战败后,西方近代化农业技术,通过基层农业教育部门、农业试验场,以讲座、发送良种等方式传授给农民。魏露苓介绍了有关历史过程。(16)他还概述了近代各类与农业有关的公司的兴起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17)近代以来,传教士、教会学校把西红柿、奶牛、新鸡种和高产优质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传入山西,并引进了农业技术、工具,使山西种植业开始向现代转变。刘安荣对此进行了探析。(18)张俊华介绍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19)抗战时期,甘肃农业的种植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建立了农业中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机构。喻泽文介绍了这一过程。(20)戴巍考察了抗战时期近代农业生产技术首次在甘宁青地区的推广和实践。(21)丁晓杰研究了伪蒙疆政权的绵羊改良活动。(22) 陶德臣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印度茶业的崛起及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打击。(23)苏祝成认为上海民族茶商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茶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变迁历史。(24)管家馏综述了贵州近代茶叶的产销状况。(25)吴朋飞等依据各种文献资料,认为鸦片在山西种植最早时间应为道光十一年,大面积种植在咸丰之后。同时,对晋省鸦片栽种情况进行了初步复原,将栽种州县绘制于图。(26)阚耀平等通过对近代西北地区皮毛贸易规模的变化,以及挖掘甘草和苁蓉等对农牧业破坏状况的探讨,认为不合理农牧业开发导致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巨大破坏。(27) 彭南生讨论了近代中国农村中存在着的三种手工业形态:农民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匠手工业。(28)“九一八”事变前,以织布业、缫丝-丝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乡村手工业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彭南生指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断了这一发展进程。(29)王翔讨论了近代冀南棉纺织手工业的蜕变与延续。(30)范瑛分析了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的陶瓷业在近代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因。(31)于新娟等简述了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并分析了土布业日益萎缩的原因。(32)刘文俊探讨了手工业的兴革对广西圩镇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作用。(33) 陈岗依据方志、年鉴等方面的资料,以苍梧戎圩为个案,追踪考察了近代广东商人的商贸活动对广西农家经济变迁的影响。(34)周智生以多民族世居的滇西北地区为研究中心,揭示了族际经济互动是促进近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生活转型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基础。(35)孙桂珍等对近代江西农村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发展状况进行逐一考察。(36)晋隆冈考察了铁路对近代河北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37)莫宏伟考察了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的借贷关系。(38)陈风波探讨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39)汪效驷分析了1932-193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40)近代中国合作运动史上曾出现过的“商资归农”,是世界合作运动史上较为特殊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刘纪荣分析了“商资归农”出现的原因。(41) 工商、金融业及市场研究 汪敬虞采用条目的形式,对中国近代发生的一些重要经济史实作千字左右的简要论述。作者通过6个方面的系统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现代化征程艰难跋涉的历史。(42)1932年开始的中国棉纺织工业危机中,民族纺织工业在总体上不但没有缩减生产规模,反而在极力扩大。林刚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九一八”后民族纺织工业丧失对国内市场的自主权,为应对在华日本纺织势力的压迫,他们不能不谋求最后一线生存机会。(43)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经过研究,张东刚等指出1895-1936年间,技术进步对近代中国民族棉纺织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8.6%,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显著。(44)胡天鹤等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近代中国的“官利制”。(45)徐涛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年)》等资料为基础,简述了近代上海民族自行车产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变迁之路。(46)宋美云以天津东亚毛呢纺织公司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股本多元化”兴起的背景、推行方式以及经济效应进行初步探索。(47)吴静等研究了抗战前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48)。易斌考察了中国近代卷烟烟标、烟画、香烟命名等方面的特色。(49)王强通过对英美烟公司成功的本土化广告案例的研究,认为本土化经营策略是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有效利用中国传统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经营成本的重要因素和必然选择。(50)许桂霞从土榨加工制糖生产、机制糖厂的兴建、蔗糖产量、食糖的出口4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广西制糖业繁荣昌盛。(51)梁华认为不完全财政制度约束、政府资金供给约束,以及政府企业制度供给约束是近代时期官办和官督商办煤矿失败的内在原因。(52)郝飞认为近代开滦煤矿在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上的漏洞,成为矿难发生的重大安全隐患。(53)林荣琴参照严中平先生对云南矿产量的估算方法,通过对运送京局数量、本省鼓铸用量以及从外省采买或供外省采买数量的分析,估算了清代湖南铜、铅、锌、锡各矿在不同时段的产量。(54)钟雯从营销环境的视角剖析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重工业企业贵州青溪铁厂失败的原因。(55)沈世培从经营方式、输入品种、石油市场等方面分析了英美“三外商”在安徽石油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以及石油输入对安徽社会转型的影响。(56)郭红娟探讨了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重工业建设的资金动员问题。(57)杨旭东介绍了宁夏近代工业的起源和发展特点。(58)任吉东利用天津档案馆馆藏的房地契资料分析了近代天津开埠前后土地在交易模式、地价、市场、交易区域以及规模等的变化和发展状况。(59)1929-1935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短短的五六年间经历了暴涨和暴跌。徐华发现导致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是币值和物价的变化。(60)